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又叫做消化性潰瘍。它之所以稱之為消化性潰瘍,是因為既往認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對粘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實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潰瘍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潰瘍病。
導致胃潰瘍的因素
1、飲食:食物對胃粘膜可產生物理的或化學性的損害。據文獻報道,在日本有一種泡菜能引起嚴重的胃竇炎,可能是胃潰瘍的一個致病因素。酒精在本病病因上有無作用至今尚無定論,但多數人認為酒癖者易患本病。此外,營養不良、暴飲、暴食都可誘發胃潰瘍病。
2、吸煙:吸煙作為胃潰瘍形成的一個條件和使已有的潰瘍加重,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3、情緒:持續強烈的精神緊張和憂慮、沮喪等情緒,長期過度的腦力勞動,缺乏應有的調節與休息,對胃潰瘍的發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影響。
4、遺傳:在胃潰瘍中,尤其是男性的親屬中,其發病率高于一般人,有時可見到一些家族中的幾代人都有消化性潰瘍,分居兩地的雙生子同患本病的事例也偶有發現,揭示本病可能與遺傳有關。
5、地理環境和氣候季節的變化:本病的發病率具有顯著的地理環境差異,如在美、英等國,十二指腸潰瘍比胃潰瘍多見,而在日本則相反,胃潰瘍的發生率比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率高。氣候季節的變化也與胃潰瘍的發病明顯相關,它好發于秋末春初。
6、其它疾病:如胃泌素瘤、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肺氣腫、肝硬變、腎功能不全及小腸切除過多的患者易患潰瘍病,這些在我國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如肺氣腫的病人,可能是由于局部粘膜的抗酸能力降低而引起胃潰瘍,胃泌素瘤無疑是由于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細胞,引起大量胃酸分泌而損傷胃粘膜,導致胃潰瘍形成。
胃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其典型表現為饑餓不適、飽脹噯氣、泛酸或餐后定時的慢性中上腹疼痛,嚴重時可有黑便與嘔血。比較明顯的病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消炎藥(NSAID)以及胃酸分泌過多;另外還可以由遺傳因素和情緒波動、過度勞累、飲食失調、吸煙、酗酒等因素引起。 胃潰瘍由于病情延綿,病情復雜,又與精神情緒有關,病情加重或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等惡劣后果,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所以應予以高度的重視。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