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法接生、新法復蘇技術的發展,孕產婦在正規醫院分娩出現腦損傷的事件越來越少了。同時,由宮內感染等圍產期不良事件等引起的腦損傷比例則逐步增加。腦癱是腦損傷的后遺癥,造成腦損傷的原因非常多,不僅僅是分娩時腦缺血缺氧這種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胎兒缺血缺氧的情況可發生在宮內,而不一定是分娩的那一刻。如產婦有妊高癥、糖尿病、過期妊娠等引起的胎盤功能不全,有臍帶纏繞、受壓等臍血流不暢或阻斷等因素,這種情況下,胎兒沒出生就已出現腦損傷了。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羅曉琦
早產是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造成神經系統損傷的重要原因,早產兒腦損傷多見于胎齡小于32周的新生兒。同時,難產也是導致小兒腦癱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我們在臨床上發現不少早產兒或難產兒的家長,發現孩子在翻身、爬行、坐起、站立、行走等方面的發育遠遠落后于同齡孩子時,往往會想當然地認為自懷孩子是早產或難產,所以發育方面會相對遲緩一點,等再長一點就自然會好了,這樣往往就錯過了腦癱最佳康復治療時機,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
另外,部分腦癱患兒家長在孩子病情被確診之后,盲目地四處治療,或是害怕手術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而十分抗拒,只愿意接受康復訓練,或是過份相信手術的效果,術后沒有進一步堅持康復訓練。諸如此類的現象都會對腦癱的治療造成極大的負面作用。
所以,在小兒腦癱康復治療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現以上誤區,要清楚地認識到只有治療配合康復訓練要配合外科手術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缺乏外科手術的康復訓練不是無法進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沒有康復訓練的外科手術既不能鞏固其治療效果,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無論是對患兒進行坐起、站立、取物、行走等方面的康復訓練,我們都需要制定一套科學規范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同時也要注意心理治療與功能智力訓練,平時要加強與腦癱患兒的交談,觀察其情緒、心理、興趣,進行誘導和啟發,調整病態心理,通過游戲、音樂開發智力。
因為腦性癱瘓病程長,見效慢,患兒家屬易出現焦慮、憂愁,甚至有想放棄治療的心理,積極有效地心理疏導可使其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耐心講解腦癱是可以通過物理治療,康復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適當的措施而達到康復目的。對于腦癱患兒因為疾病損傷造成的不同功能障礙,制定不同的診療方案,進行感知、視聽、語言、記憶和動作訓練, 結合綜合治療。
目前我們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痙攣型腦癱,占到所有腦癱類型的60%-70%左右,而該型腦癱也是相對最容易被醫治的,所以一定要對它有個清楚的認識,以免延誤了治療,目前最為科學的治療應該包括康復訓練與外科手術。
一般來說,經過前期的康復訓練之后,只要患兒符合單純性痙攣,肌張力在3級以上,肌力在Ⅳ級以上者;無明顯固定攣縮畸形或僅有輕度畸形;術前脊柱四肢有一定的運動能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能配合術后的康復訓練;嚴重痙攣與僵直,影響日常生活、護理和康復訓練者等條件的,我們都主張在其2歲半至6歲期間施行解痙手術。
對于痙攣型腦癱患兒來說,腦癱一期手術,即FSPR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根離斷術)是最適宜的術式。FSPR手術可以解決肌張力高的問題,在腰椎可以解決下肢肌張力過高的問題,而且創口小、恢復快。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腦癱一期手術在解除肌痙攣方面雖有獨到之處,但對關節變形、軟組織攣縮的矯治方面就難有作為,因此,這部分腦癱患兒需要在FSPR術解痙后再行腦癱二期手術,即腦癱肌力肌張力調整術(簡稱CP-MMA術),包括周圍神經選擇性縮窄術、肌腱切斷延長關節囊松解、關節融合或截骨矯形術等多種術式,這樣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當然,手術之后對腦癱兒童的運動障礙宜盡早進行康復訓練,需根據腦癱患兒的臨床類型、病殘程度和范圍制定康復計劃,定期復查和修改計劃。需要強調的是,對腦癱患兒進行康復時必須在成功完成一個康復事項之后再去開展下一步,要從爬行訓練再到站立訓練再到行走訓練,萬不能因為急于看到康復效果出現就隨意加快訓練進程。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