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各大早產兒群中和家長討論育兒知識,發現很多家長對早產兒的代養和康復上有一些誤區,因此,整理了最常見的幾個誤區以供大家參考。
誤區一:出生月齡和矯正月齡
早產兒一般是指小于37W的出生嬰兒,當一個寶寶不足37W出生時,她的出生月齡就開始計算,但是矯正月齡沒有開始,直到預產期那一天時,矯正月齡開始計算。這樣一來,兩個看似是一樣的叫做月齡的時間就會差別很大。比如一名1月1號出生的28W的早產兒,到了5月1日時,出生月齡就達到了4個月,但是矯正月齡實際上只有1個月。這時候看孩子的發育一定是指矯正月齡看發育,也就是說這名28W的孩子只能按照剛滿月來看待。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常崇旺
誤區二:追趕體重時,混合喂養比純母乳喂養更好
這個問題也許媽媽們沒有太多注意,大部分家長都是被醫院的護士等誤導。眾所周知,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純母乳喂養孩子來源于數百萬年人類的進化的結果,因此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脂肪比、各種營養素、有益菌群及免疫蛋白都是自然界能找得出的,對嬰幼兒最好的食物。尤其是早產兒的媽媽,母乳中的脂肪含量、乳清蛋白及微量元素都明顯高于普通足月兒的媽媽,因此最佳的早產兒食物仍是純母乳喂養。這里特意再次呼吁大家:一定重視母乳喂養,早產兒的母乳喂養是保障孩子健康的唯一有效方法。其次,有些媽媽之所以改稱混合喂養時因為擔心體重長的過慢,其實這里要強調的是:孩子的發育主要參考的是發育曲線而非一個體重數,一味的追體重是不可取的。
誤區三:孩子早期出現異常,我不想在當地找大夫,直接去北京上海找專家吧。
這是一個很多家長都常見的問題,孩子的早期異常其實判斷起來并不復雜,一般市級兒童、婦幼醫院的兒保、康復科都可以給與評估,盲目的帶著孩子直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做一個很簡單的評估其實是在折騰孩子。并且評估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單次的評估并不能完全說明孩子的問題。6個月前的高危兒建議每個月都進行一次隨訪評估,6個月后仍有異常的至少2個月內要評估一次,就近定期評估的意義遠超過單次找某大牌專家評估的意義來的更重要。
誤區四:我多學學一些康復師手法,以后就可以自己在家做了,家庭訓練最重要。
家庭訓練很重要,是不錯,但是有著專業康復師的機構康復更重要。當孩子出現異常需要進行康復時,以機構內的專業康復師康復為核心,家庭康復為輔助,兩者相輔相成。機構康復要的是質量,專業手法介入,快速緩解并抑制異常;家庭康復要的是數量,簡單而重復的手法是最佳的刺激過程,量變產生質變。因此,對于異常明顯需要及時康復的孩子來說,一定不要單純的去說機構康復還是家庭康復,兩者結合才是最重要的。
誤區五:一直按照“3翻6坐7滾8爬9站周走”檢查孩子的大運動發育可以嗎?
一直都在強調孩子的發育絕對不要看成“點”,比如明天孩子是三個月,那么明天就一定會翻身等。我們說的發育都是“段”,上述的大運動順口溜幾乎都是相關大運動的起始點,比如翻身,3-6個月內翻身都是允許的,比如8爬,經常有先會走再會爬的例子。一旦家長把發育標準絕對化后,就是在自尋煩惱。在看待孩子發育上,既不要絕對化,也不要跨越式。
誤區六:孩子核磁結果顯示不好,孩子一定沒救了。
任何核磁、CT等片子只是一個影像學上的參考,并不能代表真實的行為發育。核磁提示的是潛在的損傷區域,當孩子出現異常時,通過核磁可進一步確診并預估接下來可能的發展趨勢。但是當孩子發育完全正常時,核磁的結果將不再有較大意義的參考。有不少例子是看片子,孩子幾乎連生存的幾率都沒有,但看到孩子后,卻是一個活蹦亂跳的健康孩子。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