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警惕腦癱 康復訓練可預防

          發布時間:2015-03-05   來源:中華康網   

           

                  早產兒是腦癱高危人群

                  小兒腦癱是在嬰兒出生1個月以內,因某種因素,如早產、新生兒顱內出血、產傷、窒息、感染和嚴重黃疸等,損害了腦組織而發生的運動障礙。在現代社會,大約半數小兒腦癱是由早產引起的。孫成彥功能神經外科團隊功能神經外科孫成彥

                  有一項研究數據表明,每100個早產兒中就有約3人為腦癱患兒,這個發病幾率還是比較高的。一般來說,妊娠的最后3個月是胎兒神經細胞髓鞘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早產兒過早地脫離母體,會使神經系統成熟過程受到阻礙,大腦發育不成熟,出生后容易患一些疾病,如呼吸困難、缺氧、腦室內出血、腦組織損傷等;早產兒營養常不充足,也影響腦的發育,這些都容易造成腦癱。另外,體重越小發生腦癱的幾率越高,而早產兒出生時幾乎都是低體重兒,增加了患病風險。所以,如果家有早產兒的話,父母就應提高警惕,密切關注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就應盡快送醫院診斷以免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家有早產兒應提前做好預防訓練

                  通常早產的寶寶出生時的體重低、身高矮,不過,到了2~3歲絕大多數早產寶寶的身體發育都能追趕上正常出生的寶寶。但是早產寶寶的父母也要注意,和正常出生的寶寶相比,早產寶寶出現小兒腦癱的幾率要高很多。因此,在照顧早產寶寶時,父母除了喂養要特殊、細致外,還要關注他的運動機能,做好預防腦癱的訓練,適當地運動訓練能讓早產寶寶更健康。

                  目前的研究實踐證實,堅持按摩、運動對早產寶寶的大腦運動機能發育有好處,年齡愈小,腦發育愈快,腦部受損傷后,康復能力也愈強。我們專門研究出一套按摩+運動練習的早期干預法,不僅能幫助早產寶寶更健康地發育,及時地追趕上正常出生的寶寶,還能最大程度地預防小兒腦癱。具體如下:

                  撫觸按摩和捏脊

                  由于皮膚和大腦在發育上存在同源性,通過適度按摩,能對寶寶大腦產生良好刺激,促進大腦發育。如果同時進行捏積(每天2次,每次5~10分鐘),還能增進早產兒消化功能,增加體重,并增強寶寶寶的免疫力。

                  面部按摩:兩拇指從寶寶下頜部中央向兩側以上按摩、滑動,讓上下唇形成微笑狀。用兩拇指從額部中央向兩側按摩、滑動。用食指、中指的指腹從前額發跡向腦后按摩、滑動,最后停在耳后。

                  胸部按摩:兩手分別從寶寶胸部的外下方,向對側上方交叉推進,在胸部形成一個交叉。也可以用雙手在寶寶胸部中線開始進行弧形按摩。

                  腹部按摩:用兩手指腹依次從寶寶右下腹向右上,再向左、左下腹順時針按揉。

           

                  被動體操

                  給6個月以前的寶寶做被動體操,其實就是幫他動動胳膊和腿,每天練習10分鐘,不但可以使寶寶的四肢靈活起來,還能促進其運動發育。最新的近紅外光譜技術證實,進行被動運動時,新生兒相應的腦區血流量增加,總血紅蛋白上升。這種變化對促進寶貝腦的發育和損傷的修復是十分有利的。

           

                  主動運動訓練

                  其實,每個寶寶都需要進行主動運動訓練,只是對早產寶寶來說需要一定的強度。主要有以下項目:

                  俯臥位抬頭訓練早產寶寶從胎齡滿40周(從預產期計算)開始,在吃奶前1小時、空腹覺醒狀態下,俯臥在床上,媽媽用語言和玩具逗引寶寶抬頭。每次約10分鐘,每天4~6次。

                  也可以讓寶寶寶俯臥在媽媽胸腹部,媽媽通過和寶寶對視、說話,逗引寶寶抬頭。

                  翻身訓練寶寶3~4個月時,媽媽可以用玩具引導他翻身,可以給他以適當幫助,比如輕輕地推他一把,每天至少7~8次。

                  平衡訓練將寶寶仰臥位放置被單上,爸爸和媽媽分別抓住被單兩頭進行左右搖蕩,每天2~4次。有助緩解寶寶肌緊張,促進平衡機制的建立。

                  抓握訓練從3~4個月開始,將玩具放在寶寶前方手能夠到的地方,誘導他伸手抓物,每天7~8次。

                  坐位訓練5~6個月開始讓寶寶坐。先靠著坐,也可讓他雙下肢分開,身體前傾坐,逐漸過渡到獨坐。每天5~6次,每次5~10分鐘。

                  爬行訓練寶寶會翻身后開始練習爬行。讓寶寶趴在床上,寶寶前面有大人或玩具逗引,媽媽將寶寶的足底用手頂住,幫助他前爬。開始時寶寶的腹部貼在床面,以后練習用手支撐身體、膝部跪著協調爬行,每天累積爬50~100米。

                  扶站、扶走和獨走從寶寶9~12月開始扶站、扶著走,逐漸過渡到獨走。在此期間經常練習蹲下和起立活動。每天4~6次,每次5~10分鐘。這是加強寶寶腿部肌肉的訓練。

           

                  提醒:

                  1.在做主動運動訓練的同時,要注意訓練早產寶寶發展正常姿勢,抑制頭部后仰和手臂向后、向內旋轉(腦癱不正常姿勢)等不良姿勢。

                  2.除了在家為寶寶做這些運動訓練,每月還要帶寶寶去醫院進行一次神經運動功能檢查。如果檢查中發現寶寶的肌張力增高、姿勢不良,最好帶寶寶找康復師做康復強化訓練。

           

                  早產兒有異常表現應提高警惕

                  這里所說的異常表現主要指的就是發育異常,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正常寶寶的運動能力發育表現,這樣就能明顯地發覺異常寶寶的表現了。

                  正常寶貝的運動能力發育表現為:

                  3個月會抬頭,

                  4-5個月會翻身,

                  5-6個月會主動伸手抓物,

                  6-7個月會坐,

                  8-9個月會爬。

                  腦癱寶寶不僅不能達到正常水平,還表現為姿勢異常,如頭向后仰;6個月坐位時向后倒;兩腿夾緊;把尿和更換尿布困難等。因此,早產寶寶出現這些癥狀時,媽媽就應當提高警惕。

           

                  75%腦癱患者為可以治療的痙攣型

                  腦癱可以分為痙攣型腦癱、肌張力不全型腦癱、手足徐動型腦癱、共濟失調型腦癱及混合型腦癱等幾類,其中痙攣型腦癱是最典型和最常見的類型,約占到全部腦癱患者的75%左右。此類患兒常表現為雙下肢為主的痙攣性截癱獲四肢癱瘓;行走、站立困難,走路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射亢進,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語言及智能障礙。

                  從臨床治療上發現,痙攣型腦癱與其他類型腦癱相比也是最好治療的一種,目前從治療機理上來講包括三個步驟:解除痙攣、矯正畸形及康復訓練。而FSPR術即是一種比較適合于此類腦癱患者選擇的解除痙攣的術式:通過多導聯電生理技術進行術中監測,決定脊髓神經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覺神經的范圍和比例更科學更客觀。全面調整患者的肌肉張力,使痙攣肌肉的肌張力盡量接近正常狀態。研究發現,腦癱患者的肌肉痙攣并非局限于單個肌肉,往往表現為多個肌肉或肌群痙攣,FSPR術就可以達到全面調整肌張力的作用,且可以長期、穩定、徹底地解決患者肌肉痙攣的痛苦,為其運動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提供了前提條件。另外,該手術只是選擇性阻斷部分神經后根纖維,而不會影響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前根及運動功能。具體的手術部位,可以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在腰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下肢痙攣,在頸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上肢痙攣。腰部和腰骶的手術療效基本一致,目前主要選擇在腰骶的骨尾,降低了手術風險,減少了并發癥。

                  每次手術前都會針對患者不同情況作出包括術前評估、選擇合適方法等,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同時在實施FSPR后也應堅持長期正規的康復訓練,從而保證康復療效。此外,部分病人在FSPR后還應施行相應的矯形手術,比如針對患者剪刀步、足內翻等畸形進行矯正性的治療。

        溫馨提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免費咨詢在線專家 立即咨詢

          本文延伸閱讀
        早產是傳染病嗎 
        由于引起分娩開始的機理尚未十分明了,因此關于發生早產的原因至今仍有許多不明之處。那么,早產的原因都是什么呢?在臨床病歷分析中,大部分的早產原因為:①妊娠高血壓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肇庆市| 库尔勒市| 玉山县| 浏阳市| 蓬莱市| 洛隆县| 玉屏| 建湖县| 甘孜县| 华蓥市| 苗栗县| 黎城县| 南漳县| 舞钢市| 凤凰县| 大渡口区| 师宗县| 临湘市| 吉隆县| 泸水县| 高州市| 弋阳县| 根河市| 马龙县| 吴江市| 教育| 合山市| 大庆市| 略阳县| 瓦房店市| 清镇市| 玉屏| 梅河口市| 兴义市| 白银市| 介休市| 孟连| 伊春市| 庄河市|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