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討論中國式的坐月子,在現代社會到底要不要坐?中國很多傳統的坐月子習俗都是以前落后環境和認識的產物,用現代的科學的護理方式坐月子。
一、關于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是分娩后的第一件大事,母乳喂養為孩子和媽媽帶來的好處很多。
二、關于母乳喂養的一些疑問
1、初生哺乳
健康足月的寶寶,在出生后的一兩小時內最清醒,是母乳喂養的黃金時間,應該在嬰兒誕生一小時之內就開始母乳喂養。初乳的量雖然很少(新生兒的胃容量每餐只有約5-7毫升),不要擔心寶寶吃不飽。同時因為寶寶出生時身體已經有足夠的能量儲備,所以出生后的兩三天只要吃初乳就夠了,不用喂水、葡萄糖水或奶粉。
2、怎樣知道奶水夠不夠?
如果寶寶有下面的表現,就表明你的奶水是足夠的。
(1)在出生后的頭幾天,寶寶會有輕微的生理性體重下降,下降的體重在出生體重的7%以內都是正常的,大約1-2周后就會恢復出生時的體重,然后穩步增長。
(2)出生后第1天和第2天每天排便至少1次,排出黑色或墨綠色粘狀胎糞;5天內,大便顏色變為褐色、綠色、黃色,質地由最初較稀爛、呈煳狀,逐漸變為柔軟及帶有小顆粒。從第3天到滿月前,每天排便1—2次(每次份量不少于1塊錢硬幣大小)。
(3)第5天開始,每天尿濕至少5片尿片,尿液透明或淡黃色。
如果你懷疑自己的奶水不夠,請務必咨詢專業月嫂后,再決定是否需要加奶粉。
3、用杯子喂水,以免乳頭混淆
滿月前不要給寶寶使用奶瓶或人工奶嘴(包括安撫奶嘴),以免造成乳頭混淆。即使要喂配方奶、藥物或其他液體,也應該使用杯子而不是奶瓶。
三、關于產后運動
長時間坐著或保持同一個姿勢會影響血液流動,增加靜脈曲張的風險;身體活動太少也會增加便秘風險,所以一定不能像傳統坐月子那樣臥床一個月,懂媽媽專業月嫂建議產婦每天至少要有30分鐘的體能活動。
產后運動可以強化會陰肌肉,防止小便失禁;可以防治腰背痛;可以加速體態恢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欲;可以保持活力和自信心,使心境開朗。
1、開始產后運動的時間
如果是順產的話,第二天就可以起床走動及進行產后運動;剖宮產的話,則要咨詢醫生意見后,才可以開始進行產后運動。
2、骨盆底肌運動
盆骨底肌肉運動可以強化盆骨底肌肉以增強大小便控制能力、防止或改善膀胱/子宮或腸道下垂、減少因咳嗽/打噴嚏或跳動引起的小便滲漏、改善肌肉張力(尤其在分娩前后)、加強承托子宮的能力、減少背部或盆骨疼痛,并有助于產后復原。
3、散步也是一個恢復體形的好方式
當你覺得身體沒問題時,就可以逐漸改為快走模式。另外還可以孕前參加懂媽媽孕婦學校學習產后瑜伽,由專業老師指導,促進產后快速恢復和塑身。
四、關于產后護理
1、惡露
分娩后,子宮會收縮至懷孕前的大小,排出的新陳代謝物稱為惡露。惡露一般會在2~6周后排干凈。不需要吃什么中成藥來幫助排惡露。
母乳喂養可以使惡露排出的時間縮短,但如果只是短暫母乳喂養的話,停止哺乳后,惡露可能會由淺紅色或白色再轉為鮮紅色,然后逐漸減少直至排干凈。如果惡露的量明顯增多,帶有惡臭或出現發熱及下腹痛,就要去看醫生。在惡露排干凈之前,不要使用衛生棉條,應使用衛生巾,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2、傷口的護理
注意保持個人衛生,每次大小便之后,用沐浴花灑由前向后沖洗會陰傷口,然后用醫用脫脂棉輕輕擦干;如果沒有花灑,可以用一個噴水瓶裝上干凈的水來沖洗。
3、剖宮產后的護理
拆線后,如果傷口愈合正常,就可以按時洗澡;如果拆線前要洗澡,就要保護好傷口,避免弄濕。如果傷口有紅、腫、熱、痛或有液體滲出,要立即去看醫生。產褥期可以洗澡也可以洗頭;保持個人清潔衛生可以避免細菌感染,并使產婦感覺舒適和容光煥發;開空調只要把溫度調到感覺舒適。
4、腰部護理
撿東西、抱孩子或給孩子洗澡時,要避免彎腰,應該彎曲膝蓋并保持腰背挺直,然后把東西撿起或把孩子抱起。換尿布盡量在腰部高度的平面來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