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濕免疫科 /紅斑狼瘡

        白癜風和紅斑狼瘡有什么區別?

        2018-02-01 16:48 閱讀:9454

        臨床上紅斑狼瘡與白癜風極其相似,易診斷出錯。

        白癜風與紅斑狼瘡的鑒別要點

        盤狀紅斑狼瘡是一種相對良性的皮膚疾患。發病率在4/1000~5/1000,發病年齡為15~70歲,男女比例為1:2。主要侵犯皮膚,是紅斑狼瘡中最輕的類型。少數可有輕度內臟損害,少數病例可轉變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膚損害初起時為一片或數片鮮紅色斑,綠豆至黃豆大,表面有粘著性鱗屑,以后逐漸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色素明顯加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縮、低洼,整個皮損呈盤狀(故名盤狀紅斑狼瘡)。

        病因病理

        遺傳因素:家庭聚集發病較少見,但有孿生姐妹、單卵雙生子及三代同患盤狀紅斑狼瘡的病例報告,故推測遺傳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有一定作用。HLA相關性研究發現HLA-B7、B8、CW7、DR2等與盤狀紅斑狼瘡發病有關。病毒感染可能參與了盤狀紅斑狼瘡促使發病。其他如外傷、精神刺激、日曬傷等與本病的發病有關。

        臨床表現

        好發于面部耳輪等處,皮損初為一片或數片鮮紅色斑,上覆以黏著性鱗屑,綠豆至黃豆大小,以后逐漸向外周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稍高,色素較深。中央稍凹,色素較淡,伴有毛細血管擴張,鱗屑下有角質栓和擴大毛孔,無自覺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瘙癢和燒灼感,皮損疏散或融合成片,或有蝶形紅斑分布于兩側顴頰、鼻梁間,黏膜損害好發于唇,其次為頰、舌腭部,為灰白色小片糜爛,或覆以痂皮,繞以紅暈,以后中央萎縮,常伴有著色斑點或色素脫失,頭皮部可伴有脫發。盤狀損害有時經日光曝曬或勞累后加劇。約5%的患者可轉變為系統性,偶發展為鱗狀細胞癌。

        組織病理

        表皮角化過度,毛囊口擴大,有角質栓塞,棘層萎縮,棘層細胞液化變性,真皮上部見嗜色素細胞增加。

        鑒別要點

        1、白癜風白斑無一定好發部位,邊界多有色素加深,盤狀紅斑狼瘡,有盤狀紅斑,紅斑上覆以黏著性鱗屑,多好發于面部、耳郭等處,色素脫失斑發生在陳舊性皮疹的恢復期。

        2、白癜風為黑素細胞減少或消失,盤狀紅斑狼瘡為角化過度,毛囊口擴大,有角質栓,真皮上部見嗜色素細胞增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临武县| 舟曲县| 钦州市| 和政县| 景洪市| 长乐市| 苗栗县| 泉州市| 绥阳县| 定日县| 桐柏县| 中江县| 崇信县| 望都县| 宁远县| 兰考县| 华宁县| 苍梧县| 玛曲县| 昂仁县| 南溪县| 舞钢市| 文安县| 宣城市| 新宾| 松潘县| 老河口市| 松滋市| 沙洋县| 文化| 大厂| 高安市| 中卫市| 宝丰县| 万盛区| 家居| 于都县| 乐业县| 道真|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