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癥是怎么引起的?
1、糖尿病腎病
30%~50%的糖尿病患者可累及腎臟。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糖、脂肪代謝紊亂。尿毒癥是怎么引起的?高糖狀態下,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引起腎內炎癥反應,累及到腎小管、腎間質,使腎小球硬化,腎小管和腎間質纖維化,腎功能逐漸喪失,最終引起尿毒癥。
此病理變化過程往往有很強的隱匿性,在早期無癥狀,常常會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而一旦進入持續蛋白尿時期,50%患者在10年內進入尿毒癥期。
2、高血壓腎病
高血壓患者中的15%會直接轉為尿毒癥。尿毒癥是怎么引起的?長期高血壓使腎小球的入球小動脈壓力增大,腎小球內高壓,導致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啟動腎臟纖維化的進程。而腎功能不全后,缺血缺氧的狀態又會進一步加劇高血壓。兩者的惡性循環一旦啟動,在一定時間即進入尿毒癥。
3、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如治療不當,不僅能引發結石,還能引起病菌逆行感染,同樣可以影響到腎盂、腎小管、腎間質,進而使腎小球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損傷腎單位,影響腎功能的進行性下降而導致尿毒癥。
4、原發性腎小球疾病
指各種病因引起雙側腎臟彌漫性或局灶性腎小球病變,可分為急性、急進性和慢性,達到尿毒癥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急性腎小球腎炎只有極少部分患者會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或發展為慢性腎小球腎炎;一部分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可痊愈或控制,另一部分則在不同時間內進展為尿毒癥;慢性腎小球腎炎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蛋白尿、血尿等。
這一類腎病患者早期無癥狀,病情往往得不到重視,致使腎臟纖維化的進程啟動,疾病中期則往往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致使腎臟纖維化的程度進展性擴大,腎功能逐漸喪失,最終導致纖維化的瘢痕組織形成,進入尿毒癥期。
5、藥物
藥物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也能引起腎功能衰竭,最終發展為尿毒癥。其中常見的為止痛劑腎病,指長期服用止痛劑(阿司匹林、對乙酰胺基酚等)而引起的慢性腎小管-間質腎炎,特別是在原有腎病基礎上再使用該類藥物,可加重腎病的進展。
6、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硬ANCA相關性血管炎、骨髓瘤、干燥綜合癥等均會因影響腎臟血管或腎實質而導致尿毒癥。
尿毒癥飲食
1、如何限制水分?
尿毒癥病人由于尿量減少,經口進入的液體會滯留在體內,造成身體浮腫、血壓升高、甚至于肺水腫,因此腎衰竭的病人必須嚴格限制每天的液體攝入量,通常經口攝入的液體量大約等于全日排尿量加500毫升。如果出汗多,可酌量增加。但別忘了每天測量體重,以作為自己飲水的參考。
2、補充足夠的熱量
尿毒癥飲食由于限制蛋白質的攝取,米飯類的攝取量也受到限制,因此容易造成熱量不足,這時體內原有的蛋白質會被消耗掉,反而使尿素增加,抵抗力變差,所以活動后必需多食用高熱量、低蛋白質的食物。
3、限制蛋白質
在蛋白質攝取量嚴格限制下,病人應盡量選擇好的蛋白質來源,才能充分利用于修補或維持肌肉強壯,豆類(黃豆例外),核果類,面筋制品,五谷雜糧,面粉制品、地瓜、芋頭、馬鈴薯、蔬菜、水果所含的蛋白質品質較差,會制造較多的廢物,增加腎臟的負擔。
4、限制鉀離子
腎功能不好時,人體可能無法有效除去多余的鉀,而血鉀太高會引起嚴重的心臟傳導和收縮異常,甚至死亡。因此平常應尿毒癥飲食少食用鉀離子含量高的疏菜及水果,并避免生食蔬菜沙拉,其他如咖啡、濃茶、雞精、牛精、人參精、濃肉湯、醬油、袋鹽等鉀的含量亦高,應盡量少吃。
5、限制鈉離子
體內鈉離子過多容易造成血壓升高、水腫、腹水、肺積水,導致心力衰竭等。食物中的食鹽、醬油、味精、蕃茄醬、沙茶醬、醋等含有大量的鈉,因此平時尿毒癥飲食時炒菜時應少放鹽。外出用餐時,可以先用白開水將食物中的鹽份沖淡。
6、限制磷離子
磷的主要功能是強化骨骼,腎衰竭患者由于腎臟無法正常工作,因此多余的磷會堆積在血中,造成高血磷癥,導致皮膚搔癢及骨骼病變。含磷較高的食物有奶制品、汽水、可樂、酵(健素糖)、內臟類、干豆類、全谷類(糙米、全麥面包)、蛋類、小魚干等也應謹慎避免多食。
溫馨提示:其實引起尿毒癥的疾病多種多樣,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家一定要認真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最好能定期到醫院做身體檢查,把身體的健康安全納入自己的監控之下才是最好的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