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體,其中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還可感染豬、馬、海洋哺乳動物和禽類。
(一)疾病定義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急性唿吸道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傳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是我國法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
(二)流感病毒簡介
根據膜蛋白與核蛋白的差異,將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三型間無交叉免疫。根據外膜上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可分出許多亞型,目前已鑒定出16個H亞型(H1~H16)和9個N亞型(N1~N9)。
甲型流感病毒亞型內部經常發生小的變異,是量變的過程,結果將會導致一次中小規模的流感流行。同時,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HA和NA也會發生變異,形成新的亞型,是抗原的質變,常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不耐熱,56℃ 30min或100℃ 2min可滅活,-40~4℃不穩定,可短期保存;-70℃以下可保存數年。最適pH為7.0~8.0。對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劑敏感,可被紫外線滅活。
流感病毒侵入人體后在唿吸道粘膜和肺部繁殖,病原體或其抗原成分毒性代謝產物進入血液引起相關臨床癥狀。流感病毒感染后可引起體液和細胞免疫,由于免疫力維持時間不長,且病毒易變異,一個人一生可經歷多次流感。
(三)危害及疫情
流感是一種對人類危害嚴重的急性傳染病,1918年的世界性大流行被認為是最嚴重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此次流行中,僅幾個月時間,估計死于流感的人數高達(2~4)千萬。
甲型病毒的抗原變異性最強,常引起地區間的暴發與流行,甚至導致世界性大流行;乙型病毒變異性較弱,常引起中度流行或局部暴發;丙型的抗原性比較穩定,多引起嬰幼兒或成人散發。
流感的傳染源主要是典型病人和隱性感染者。隱性感染者可見于具有部分免疫的人群,無臨床癥狀,但仍然能短期排毒。學齡兒童是流感發病率最高的人群,并且是造成流感流行擴大的主要傳染源。流感的潛伏期短,一般為1~3d,自潛伏期末即有傳染性,發病初期(大約三天后)傳染性最強,傳染期5~7d。
流感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空氣飛沫直接傳播。說話、咳嗽、打噴嚏等可噴出含病毒的飛沫造成傳播,其傳染性可以保持30分鐘。也可以通過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方式間接傳播。
(四)臨床表現
潛伏期通常1~3天(數小時~4天)。起病急,常有畏寒、高熱、頭疼、頭暈、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癥狀。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淚、咳嗽等唿吸道癥狀。少數病例有食欲減退,伴有腹痛、腹脹、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嬰兒流感的臨床表現往往不典型,部分患兒表現為喉、氣管、支氣管炎,嚴重者出現氣道梗阻現象。新生兒流感雖少見,一旦發生常呈膿毒血癥表現,如嗜睡、拒奶、唿吸暫停等,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
(五)預防與控制
預防流感最基本的措施是疫苗免疫接種。每年世界衛生組織都會預測并公布新流感毒株類型及新流感疫苗組分,重點保護人群為65歲以上老人、嚴重心肺疾病、慢性腎炎、糖尿病、免疫缺陷患者,醫護人員也需要接種。藥物預防可使用金剛烷胺。此外,早期發現疫情,對流感患者及早進行唿吸道隔離和治疔,避免集會或到人多的公共場所,注意通風,必要時對室內進行消毒。醫護人員要勤洗手,工作時戴口罩,可減少感染機會和防止交叉感染。
(六)治療和預后
流感治療原則為一般性對癥治療和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病人治療時要多飲水、注意營養,必要時臥床休息。金剛烷胺可阻斷甲型流感病毒吸附于宿主細胞,抑制病毒復制,早期應用可減少病毒排毒量和排毒期,縮短病程。奧州他韋能特異性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從而抑制病毒釋放,減少病毒傳播。若無繼發性細菌感染,流感的預后一般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