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嬰兒的身體機能還未發育成熟,免疫系統較弱,皮膚防護功能差,容易被細菌感染,所以經常會出現過敏和各種各樣的皮膚問題,如濕疹、痤瘡、尿布疹等。特別是現在到了秋冬季節,天氣干燥,寶寶的皮膚就更容易出現問題,媽媽們該如何預防和應對呢?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常見嬰兒皮膚問題的特征及護理方法。
1、新生兒粟粒疹
特征:常見于新生兒,如針尖般大小的白色或黃色小丘疹,但觸摸時感覺較扁平(見上圖寶寶鼻子部位)。多出現于嬰兒的額頭、面頰、下頷和鼻子等部位。有些新生兒的口腔牙齦上也會出現這些白色的小珠,稱為艾泊斯坦氏小珠。
成因:寶寶皮脂腺未完全發育。
護理方式:通常于出生后2-3周便會自然消失,因此無需特別治療及護理。千萬不要擠壓寶寶患處,或隨意給寶寶涂抹藥膏,以免損傷寶寶的皮膚引起皮膚敏感或感染。
2、新生兒痤瘡
特征:細小凸起的紅疹,常見于嬰兒出生后頭幾天或頭幾周,多出現于嬰兒的額頭和面頰等部位。
成因:懷孕期間,母親的荷爾蒙經由胎盤傳至嬰兒而引起。
護理方式:保持皮膚清潔干爽,通常于出生后三個月內會自然消失,因此無需特別治療。注意!千萬不要擠壓寶寶患處,或隨意給寶寶涂抹藥膏,以免損傷寶寶的皮膚引起皮膚敏感或感染。
3、新生兒蕁麻疹/毒性紅斑
特征:常見于嬰兒出生后2-3天,如針尖般大白色或黃色凸起的丘疹,周圍被一片紅斑包圍著,多出現于嬰兒的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等部位。
成因:病因復雜,不易明確病因。
護理方式:通常于出生后數天至數周會自然消失,因此無需特別治療及護理。注意!千萬不要擠壓寶寶患處,或隨意給寶寶涂抹藥膏,以免損傷寶寶的皮膚引起皮膚敏感或感染。
4、熱疹/熱痱/痱子
特征:細小凸起的紅疹,多出現于嬰兒的頸部、背部和胸前等部位。常見于天氣炎熱的時候。但在天氣較涼時,若嬰兒有過熱的情況(例如穿著過量的衣物)也會引致熱痱。
成因:因過熱流汗,汗液積聚在皮膚上而引起。
護理方式:以清水替嬰兒清潔皮膚,穿著適量的衣物,保持皮膚干爽涼快,減少流汗。不建議使用爽身粉。若情況沒有改善或嚴重,便應請教醫生。
5、尿布疹
特征:起初為紅斑,接著便出現細小凸起的紅疹。多出現于穿著尿片/布的范圍,例如:外陰、會陰、臀部、下腹部及大腿上部等。
成因:因尿液及排泄物刺激皮膚而引起。
預防及護理方式:勤加換片,保持嬰兒的臀部清潔及干爽。換片時,先用溫水清洗臀部,需要時可用肥皂/沐浴液洗凈黏著臀部的排泄物。盡量避免使用濕紙巾,以減少對嬰兒皮膚的刺激。替嬰兒清潔臀部后,不要急于穿回尿片/布,可讓嬰兒臀部暴露于空氣中,待皮膚干爽。家長可替嬰兒涂上一層薄薄的潤膚膏,阻隔排泄物接觸皮膚。
若皮膚有輕微紅損,于每次換片后,可使用具有阻隔作用的藥膏,如一氧化鋅膏,形成一層保護膜。切勿使用爽身粉,因爽身粉與尿液或汗水混合后會阻塞毛孔,令尿布疹惡化。若情況未有改善或嚴重,便應請教醫生。
6、小兒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特征:常見于2-3個月大的嬰兒,皮膚變紅及干燥。有時會形成一些細小的水泡,水泡穿破后便會結成痂。十分痕癢,經搔癢后的皮膚會變得厚硬和粗糙。多出現于嬰兒面頰、手肘、膝蓋和身軀等部位,兩歲后則較多出現于脖子和手腳的皺褶部位。情況會時好時壞,大部分于5歲前出現,而于15歲后消退,但少部分會持續至成年。
成因:主要原因尚未完全知道。相信與遺傳有關,但并不會傳染。家族成員可能患有鼻敏感和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或對某些物品有過敏反應,例如:清潔劑、花粉、塵埃或食物等。
預防及護理方式:注意皮膚護理,保持皮膚的清潔和滋潤洗澡時可用溫水和不含堿性的沐浴液,并要特別注意皮膚皺褶部位的清潔。在天氣干燥時及清潔后,涂上不含香料的潤膚霜。經常替嬰兒修剪指甲,減低抓傷的機會。需要時,可替嬰兒戴上手套。注意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避免讓嬰兒暴露于冷風和烈日之下,保持室溫適中。若嬰兒流汗,需要替他抹干汗水。
7、脂溢性皮炎
特征:常見于三周至三個月大的嬰兒,但大部分會在半歲左右逐漸減退。皮膚會輕微變紅及黏著油膩的小薄片或黃色的厚鱗屑,形成一層瘡痂。常出現于皮脂腺較多的部位,例如:頭部、前額、面頰、眼眉、耳朵、腋下、腹部和大腿間的皺褶部位。于頭皮出現時,便稱頭泥/奶痂/乳痂。
成因: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護理方式:用清水替嬰兒清潔皮膚,無需使用肥皂/沐浴液。每次清潔皮膚后替嬰兒涂上保濕潤膚霜,保持皮膚滋潤。若頭泥太厚,可將橄欖油涂抹于頭泥上,待頭泥軟化后(約二十分鐘),以棉塊輕輕抹走。然后以嬰兒洗發液清洗,再用梳子清理黏著頭發上的頭泥。如有需要,可重復以上方法。若情況嚴重,頭皮紅腫發炎,便需請教醫生。
8、接觸性皮膚炎
可分為刺激性和過敏性兩種。
特征:受影響的部位多為皮膚接觸致敏物的地方皮膚會局部變紅、痕癢甚至出現小水泡
成因:當皮膚重復接觸刺激性的物質,如:嬰兒唾液、清潔劑、食物及藥物等。接觸引致過敏的物質如:金屬、染料等而引起的炎癥反應。這些物質可能完全無害,也不容易察覺。
預防及護理方式:最重要是避免長時間接觸刺激性及可能引致過敏的物質,如果汁、唾液等。與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的護理相同。若情況沒有改善或嚴重,便應請教醫生。
治療:需要時,醫生會處方適當的藥物治療,例如含有類固醇(激素)的藥膏,或會按個別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皮膚過敏測試,找出致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