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皮膚科 /皮膚病

        10組易混淆的皮膚病

        2018-03-28 13:34 閱讀:5642

        在此列舉10組皮膚病,它們在命名、發病機制或者臨床表現等方面可能存在相似之處,臨床易誤診。看看你是否都能正確區分它們。

        1、表皮樣囊腫 vs 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有時也與表皮囊腫混稱,是由毛囊皮脂腺單元破壞所致,好發于面頸部等軀干上部以及大陰唇和陰囊部。最常受累人群為青年和中年人。表皮樣囊腫表現為光滑的圓頂形結節,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頂部常有點狀結構。

        ▲皮樣囊腫

        皮樣囊腫主要是沿胚胎閉合線由分離的表皮細胞形成的囊腫,屬于錯構瘤。幾乎均發生于5歲前,甚至出生時即有。損害為皮下結節,多發生于頭、頸部、尤以眼眶、眉下或其附近、鼻梁及其周圍和口腔底部常見。囊腫壁含有皮脂腺、汗腺結構。內含有角蛋白碎屑、脂肪性物質和毛發等。

        2、線狀苔蘚 vs 線狀扁平苔蘚

        ▲線狀苔蘚

        線狀苔蘚:多見于兒童,多突然發病。初發皮損為淡紅色或皮色扁平丘疹,上覆少量鱗屑,皮損增多后可形成長條帶沿肢體長軸呈線狀排列,常單側發生,可以色素減退;無自覺癥狀或偶有癢感。有自限傾向,多數患者數月后皮損自行消退。

        ▲線狀扁平苔蘚

        線狀扁平苔蘚:扁平苔癬的特殊類型,扁平苔癬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易復發,瘙癢,典型表現是紫紅色的扁平丘疹,可有色素沉著,不會自然消退。

        3、表皮痣 vs 炎性線狀疣狀表皮痣

        ▲疣狀痣

        ▲單側痣

        ▲豪豬狀魚鱗病

        表皮痣是因表皮細胞發育過度所致異常,根據臨床嚴重度可分為三個亞型,即疣狀痣、單側痣和豪豬狀魚鱗病(與魚鱗病無關)。出生或兒童期出現,臨床常表現為棕黃色疣狀丘疹或斑塊,邊界不規則。

        ▲炎性線狀疣狀表皮痣

        炎性線狀疣狀表皮痣是因體細胞突變導致基因鑲嵌現象,表現為多發、散在的紅色丘疹,可融合成斑塊(可呈輕度疣狀或有鱗屑),沿著Blaschko線分布。

        4、毛發角化病 vs 毛囊角化病

        ▲毛發角化病

        毛發角化病就是毛周角化癥,前者稱唿更規范,后者更常用,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于毛囊口角化,毳毛生長受影響,表現為多發性毛囊角化性小丘疹,主要分布于上臂、股外側及臀部等處。

        ▲毛囊角化病

        毛囊角化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引起的角化異常,實際上不是毛囊性疾病。典型好發部位為頭面部和胸背部,典型表現為油膩性深色痂屑覆蓋于丘疹頂端,可融合成斑塊,甚至呈增殖性損害,并有異味。

        5、凍瘡樣狼瘡 vs 凍瘡樣紅斑狼瘡

        ▲凍瘡樣狼瘡

        凍瘡樣狼瘡是指的一類皮膚受累的結節病。好發于鼻部、頰部或耳部,表現為質硬的紫色結節或斑塊,病程慢性,預后不佳。

        ▲凍瘡樣紅斑狼瘡

        凍瘡樣紅斑狼瘡是皮膚紅斑狼瘡的少見類型,多發于中年女性,好發于肢端(包括耳緣),表現為紅色至紫羅藍色斑。

        6、指節墊 vs 厚皮指癥

        ▲指節墊

        指節墊是關節伸側皮膚纖維性增厚。臨床表現為手足指(趾)間關節的伸側出現扁平或隆起的局限性角化損壞,表面光滑或粗糙不平,無自覺癥狀,發展緩慢。

        ▲厚皮指癥

        厚皮指癥是一種良性纖維瘤病,亦有人稱近側指間關節膠原沉積癥。典型表現為近側指間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常為雙側對稱發展。遠側指間關節等關節通常不受影響。

        7、結節性黃瘤 vs 播散性黃瘤

        ▲結節性黃色瘤

        結節性黃色瘤為扁平的黃色斑塊或圓形的黃色丘疹、結節或腫塊,對稱分布于肘、膝及手背等關節處,是黃瘤病的一種。黃色瘤,又稱黃瘤病,是以皮膚損害為突出表現的脂質沉積性疾病。

        ▲播散性黃瘤

        播散性黃瘤,又名播散性黃色鐵質沉著性組織細胞增生癥,是一種少見的、血脂正常的非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性疾病,以皮膚黃瘤、黏膜黃瘤和尿崩癥為典型特征。

        8、小棘苔蘚 vs 小棘狀毛壅癥

        ▲小棘苔蘚

        小棘苔蘚病因不明。皮損主要見于頸和臂部外側,針頭大的毛囊性丘疹,密集成片,丘疹頂端可有絲狀角質小棘,可自行消退。

        ▲小棘狀毛壅癥

        小棘狀毛壅癥是因大量毳毛阻塞于毛囊皮脂腺單元所致。臨床表現為毛囊棘狀小刺,最常累及鼻部,也可累及背部、面部等處。

        9、粟丘疹 vs 粟粒疹

        ▲粟丘疹

        粟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屬器上皮的良性腫物或潴留性囊腫。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性別。多見于面部,成年人也可發生于生殖器。損害呈乳白色或黃色,針頭至米粒大的堅實丘疹,頂尖圓,上覆以極薄表皮。

        ▲粟粒疹

        粟粒疹是由于出汗過多而無法排泄,使汗腺開口處的皮膚發生了急性炎癥,俗稱就是痱子。

        10、鈣化上皮瘤 vs 毛發上皮瘤

        ▲鈣化上皮瘤

        鈣化上皮瘤,又名毛母質瘤,是由表皮毛皮質分化的細胞腫瘤。多見于頭皮和面頸部,常見皮損表現為堅實的、深在結節,偶呈囊性。

        ▲毛發上皮瘤

        毛發上皮瘤是起源于毛發的良性腫瘤,分單發性和多發性兩種,前者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腫瘤好發于面部,以鼻唇溝為主,損害為多數膚色或黃色丘疹,較大的損害表面可有毛細血管擴張,表面光滑,球形或圓錐形,質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蓥市| 荣成市| 德安县| 巨鹿县| 武强县| 泰安市| 贞丰县| 清河县| 鄂尔多斯市| 哈巴河县| 郸城县| 拉萨市| 江安县| 盐源县| 合川市| 周口市| 滕州市| 晋城| 镇宁| 琼中| 额敏县| 凤凰县| 林口县| 呈贡县| 盖州市| 彝良县| 上饶县| 黄大仙区| 永顺县| 林周县| 广宗县| 樟树市| 荔浦县| 台东县| 东港市| 正镶白旗| 石台县| 光泽县| 嵊州市| 寿光市|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