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皮膚科 /皮膚病

        基于病因學的皮膚病臨床分類

        2018-03-28 13:40 閱讀:7768

        皮膚病病種繁多,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等多方面差異大,國內國外分類混亂、不統一。

        在瀏覽了眾多皮膚病學著作的目錄后,本文嘗試基于致病因素,對皮膚病進行簡明的臨床分類;同時力求不與中文傳統分類過分偏移,以此促進我們對皮膚疾病形成良好的認知框架。

        分類目錄如下。

        炎癥與免疫相關性皮膚病

        (一)感染性皮膚病

        病毒性皮膚病

        細菌性皮膚病

        真菌性皮膚病

        動物性皮膚病

        (二)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皮炎濕疹類疾病

        藥物不良反應

        光線性皮膚病

        (三)其他炎癥與免疫相關性皮膚病

        免疫性皰疹性及膿皰性皮膚病

        皮膚血管炎

        脂膜炎

        結締組織疾病

        嗜酸性皮膚病

        嗜中性皮膚病

        非感染性肉芽腫

        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苔蘚樣皮膚病

        潰瘍

        其他

        增生及腫瘤性皮膚病

        (一)皮膚囊腫

        (二)表皮腫瘤

        (三)皮膚附屬器腫瘤

        向毛囊方向分化

        向皮脂腺方向分化

        向小汗腺方向分化

        向大汗腺方向分化

        (四)黑素細胞性腫瘤

        (五)神經組織腫瘤

        (六)血管組織腫瘤

        (七)肌肉組織腫瘤

        (八)脂肪組織腫瘤

        (九)骨組織腫瘤

        (十)纖維結締組織腫瘤

        (十一)組織細胞腫瘤

        (十二)淋巴細胞腫瘤

        (十三)肥大細胞增生癥

        (十四)轉移癌

        特殊分類皮膚病

        (一)皮膚附屬器疾病

        毛發疾病

        甲病

        毛囊皮脂腺疾病

        汗腺疾病

        (二)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色素增加性皮膚病

        色素減少性皮膚病

        色素異常性皮膚病

        (三)物理性皮膚病

        熱性皮膚病

        冷性皮膚病

        機械性皮膚病

        (四)代謝性及系統性疾病

        代謝性疾病

        營養性疾病

        系統疾病的皮膚表現

        (五)神經精神障礙性皮膚病

        (六)遺傳及先天性皮膚病

        (七)角化異常性皮膚病

        (八)皮膚脈管性疾病

        (九)真皮膠原及彈性纖維病

        (十)萎縮性皮膚病

        (十一) 皮膚相關綜合征

        解析

        從病因學來看,皮膚病的常見病因包括感染、炎癥/免疫異常、腫瘤、遺傳、藥物、外界理化因素等。而臨床上最常提及的病因學分類則為感染、炎癥及腫瘤。因此皮膚病分類中,前兩大部分分別為「炎癥與免疫相關性皮膚病」、「增生及腫瘤性皮膚病」。由于皮膚病有很多特殊性,特別是受累組織類型多樣,包括角質形成細胞、黑素細胞、真皮間質成分、皮膚附屬器、皮膚脈管系統等,故這些相關疾病被歸為第三類,即「特殊分類皮膚病」。

        經典的感染性皮膚病以感染為單一病因,可與「炎癥與免疫相關性皮膚病」獨立開來,不過有如下幾點考慮:

        有些人患感染性皮膚病時,可能存在基因易感性,本質上說也不以感染為單一病因,如疣狀表皮發育不良、慢性皮膚黏膜念珠菌病。

        有些疾病不是微生物直接致病,如SSSS的致病因素是葡萄球菌外毒素。

        不少皮膚病病因為感染,但又不局限于感染,如化膿性汗腺炎、痤瘡。

        新研究發現,不少經典的炎癥性疾病,可能有感染因素參與作用,如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玫瑰痤瘡。

        因此,感染與免疫關系密切,感染后會引起機體炎癥反應,兩者并非對立關系。故在此將「感染性皮膚病」歸為「炎癥與免疫相關性皮膚病」大類。

        傳統分類中,「光線性皮膚病」屬于物理性皮膚病范疇。這有不妥,因為日光有特殊性,對皮膚的損傷較大,容易引起皮膚光老化、光線性皮膚病及皮膚癌。從發病機制看來,光線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對光的光敏反應,即光毒性反應和光變應性反應。所以本文將「光線性皮膚病」歸類于「炎癥與免疫相關性皮膚病」大類下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其他炎癥與免疫相關性皮膚病」中,有幾點解析:

        根據皮膚病的受累組織進行了細分,如皰病、血管炎、脂膜炎、結締組織疾病。

        還根據受累細胞的類型進行了分類,如嗜酸性皮膚病、嗜中性皮膚病、非感染性肉芽腫。

        另外,對于病因不明或者多因性疾病來說,只能根據主要的臨床形態進行歸類,這就是紅斑鱗屑性疾病、苔蘚樣皮膚病和潰瘍。

        「增生及腫瘤性皮膚病」的大類,幾乎全部參考了《皮膚病的組織病理診斷》(第二版)(朱學駿 涂平)的分類。這種分類全面而有針對性,畢竟腫瘤的分化方向是鑒別的根本點。

        「遺傳性皮膚病」包含了為數眾多的皮膚病,根據遺傳方式又有十數種亞類。沒有將其與炎癥、腫瘤并列歸類是基于臨床考慮,因為相當比例的遺傳性皮膚病少見甚至罕見,沒必要一一列舉。

        本文沒有關于「性傳播疾病」的歸類,主要有幾點考慮:

        性傳播疾病本來就少。

        「性傳播」只是途徑,不是病因。

        過分強調「性傳播」,易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更何況,這些病傳播途徑也不局限于性傳播。

        因此本文將數種性傳播疾病融入到了「感染性皮膚病」中,而AIDS則列于「代謝性及系統性疾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甘肃省| 江阴市| 永兴县| 禹城市| 金秀| 新平| 庄河市| 随州市| 龙山县| 丰顺县| 万宁市| 盐源县| 安远县| 成武县| 嫩江县| 印江| 房产| 晴隆县| 全椒县| 垫江县| 南充市| 穆棱市| 苗栗县| 济南市| 灵武市| 利津县| 噶尔县| 郸城县| 马关县| 浑源县| 阳信县| 平利县| 康平县| 新乡市| 犍为县| 汉阴县| 边坝县| 贵定县| 株洲市|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