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哺乳期間,每個媽媽最怕遇到的事情就是孩子和自己生病。只要有一方生病,就開始懷疑是否還要進行哺乳。在各種各樣的憂慮和擔心后,大部分媽媽選擇的是暫停或者終止母乳喂養。這樣做,真的對嗎?
一、寶寶黃疸期間無需停母乳
在寶寶出生后,越早和越多進行母乳喂養,越有利于加速膽紅素排出,有助于預防早發性黃疸。即使是母乳喂養引起的晚發性黃疸,考慮到母乳給寶寶帶來的好處,通常沒有必要停喂母乳。寶寶出現黃疸問題,應首先請醫生判斷引起黃疸的原因,嚴重的黃疸可以進行照藍光等醫療干預。輕微的黃疸隔窗曬太陽有助退黃,但隔窗曬太陽不促進合成維生素D。
二、苯丙酮尿癥寶寶可以母乳
患有苯丙酮尿癥(PKU)的寶寶,體內缺乏代謝苯丙氨酸的酶,導致苯丙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大量積蓄,會引起腦萎縮和智力缺陷。
母乳是苯丙酮尿癥寶寶較為理想的食物,與普通的配方奶粉相比,母乳中含有較少的苯丙氨酸。在密切監測下,苯丙酮尿癥寶寶可以嘗試母乳喂養,如果病情嚴重或者母乳不足的情況下,要添加低苯丙氨酸的特殊嬰兒配方奶粉。
三、寶寶腹瀉時也可以吃母乳
寶寶腹瀉時,通常也可以繼續母乳喂養。如果持續腹瀉1周左右后繼發性乳糖酶缺乏,在控制進食其他來源乳糖的同時,可以暫時改為低乳糖配方奶粉,待腹瀉好轉后逐漸轉回母乳喂養;也可以繼續母乳喂養,必要時每次吃奶前加外源性乳糖酶。
寶寶一吃完母乳就拉大便,是不是腹瀉?
一吃完奶就拉便便在小嬰兒期是很常見的。母乳喂養寶寶的大便像是煳煳的軟膏,即使有點黏液,有點奶瓣(顆粒),有點酸味,都是正常的,不是腹瀉,不要擔心。
母乳寶寶大便帶血絲,是乳糖不耐受嗎?
大便帶血絲不一定是乳糖不耐受。如果是附著于大便表面的血絲常常由于肛裂所致,混于大便中的血絲常常與食物過敏和腸道感染有關,持續腹瀉一周以上,有腹脹、腹痛、排氣,可考慮腹瀉后繼發性乳糖酶缺乏。若大便帶血,同時伴有嚴重的哭鬧,但沒有發熱,還要考慮腸套疊。
乳糖不耐受與牛奶過敏
乳糖不耐受是腸道中的乳糖酶不足或缺乏,導致無法消化食物中的乳糖;牛奶過敏是免疫系統對牛奶中的蛋白質產生了過敏反應,屬于食物過敏。
兩者的癥狀很相似,都可能表現為進食乳制品后腹脹、腹痛、腹瀉,但牛奶過敏除了消化道癥狀之外,還可能有皮膚和唿吸道過敏癥狀,如濕疹、咳嗽、氣喘等,且低乳糖配方奶粉或補充外源性乳糖酶并不能緩解牛奶過敏的癥狀。
天性乳糖酶缺乏、原發性乳糖酶缺乏和繼發性乳糖酶缺乏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常見有三個,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發性乳糖酶缺乏和繼發性乳糖酶缺乏。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極為罕見,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寶寶體內乳糖酶完全缺乏,不能消化乳糖,甚至不能耐受母乳喂養,頻繁嘔吐、腹瀉,如不能早期診療,會引起死亡,這些寶寶需要用無乳糖配方奶粉喂養。
2、原發性乳糖酶缺乏在亞洲人的大孩子和成人中較為常見,在中斷奶類攝入后,腸道中的乳糖酶活性會逐漸降低或消失,因此,在(大量)進食含乳糖的食物后,會出現腹脹、腹瀉、排氣等乳糖不耐受的癥狀。可以嘗試少量多次地進食乳制品,或者選擇吃發酵乳(酸奶)。此外,少數新生兒和早產兒,腸道內的乳糖酶分泌會暫時不足,但隨著生長發育,乳糖酶分泌會趨于正常。
3、繼發性乳糖酶缺乏在嬰幼兒中最為常見,通常由某些累及小腸黏膜的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最常見的原因是輪狀病毒性腸炎,腹瀉使小腸黏膜受損,黏膜表面分泌的乳糖酶不足,會出現腹脹、腹瀉、排氣等乳糖不耐受的癥狀。在控制進食其他來源乳糖的同時,可以暫時改為低乳糖配方奶粉,待腹瀉好轉后逐漸轉回母乳喂養,也可以繼續母乳喂養,必要時每次吃奶前加外源性乳糖酶。
寶寶大便帶血的原因和對策
癥狀與分析1:血絲附著在大便表面,常常由于肛裂所致。
對策:檢查肛周是否有裂傷。若是肛裂,首先,通過調節飲食等方法,改變大便的性狀,同時,每天用溫熱的黃連素水外敷肛門或坐浴1-2次,每次15分鐘,并在肛裂的局部涂抹紅霉素軟膏。
注意:平時不要給寶寶把屎把尿。
癥狀與分析2:大便中混有少量的血絲,沒有發熱或伴隨低熱,可能伴隨皮膚和唿吸道過敏癥狀,首先考慮食物過敏引起。
對策:尋找寶寶和母乳媽媽飲食中是否存在導致過敏的食物,及時避免之。
癥狀與分析3:稀水樣便混有少量的血絲,可伴隨發熱,大便常規偶見紅/白細胞,考慮病毒感染。
對策:對癥護理,預防脫水。
癥狀與分析4:惡臭的膿血便,大便常規中白細胞高于15-20/HP(高倍視野),同時伴有紅細胞,有伴隨發熱,可能為細菌感染性腸炎。
對策:對癥護理,預防脫水之外,需要抗生素治療。
癥狀與分析5:泡沫樣便或稀水樣便混有少量的血絲,沒有發熱或伴隨低熱,伴有腹脹、腹痛、排氣等癥狀,且腹瀉已超過1周以上。考慮可能繼發性乳糖酶缺乏。
對策:在控制進食其他來源乳糖的同時,母乳喂養的寶寶可以每次吃奶前加外源性乳糖酶,配方奶粉喂養的寶寶可以臨時吃幾天低乳糖配方奶粉。
癥狀與分析6:如果大便中帶血絲,伴嚴重的哭鬧,但沒有發熱,需要考慮腸套疊。
對策:緊急就醫,在B超或X線下行診斷性檢查。
四、急性乳腺炎期間可繼續母乳喂養
大約有三分之一母乳喂養的媽媽會在哺乳期發生急性乳腺炎。如果乳房出現發紅、觸痛的硬塊,感覺得身體酸疼疲倦,測量有低熱(通常在38.5℃以下),可能就是急性乳腺炎。
乳腺炎期間一定要堅持哺乳,一方面這種疾病并不會增加寶寶感染的機會,另一方面,寶寶是最好的“通乳大師”。
急性乳腺炎并不是指乳腺組織發生了感染,而是說乳房組織發生了炎癥,炎癥是指紅、腫、熱、痛,并不等于感染。只有乳房組織被細菌感染的時候,才是感染性乳腺炎。
乳腺炎常由乳房腫脹、乳腺導管阻塞發展而來,給寶寶喂奶是治療的乳房腫脹、乳腺導管阻塞以及急性乳腺炎的最佳方法。
導致急性乳腺炎的常見原因和防治方法
常見原因1:寶寶銜乳姿勢不良
防治方法:采用正確的哺乳姿勢;每次以不同姿勢哺乳,可以吸出乳房不同部位的乳汁;適當調整喂奶的姿勢,讓寶寶的下巴正對著乳腺炎的硬塊處,也有助于將阻塞處的乳汁排通。
常見原因2:沒有及時有效排空乳汁
防治方法:盡量讓寶寶吃完乳房中的乳汁,如果寶寶已經吃飽了,仍有乳汁,可用手擠出或者用吸奶器排出乳房中的乳汁;乳腺炎期間繼續給寶寶喂奶是治療的最佳方法。
常見原因3:經常壓迫乳腺管
防治方法:避免經常趴睡或一側睡,避免戴帶有鋼圈的文胸等,以免壓迫乳腺導管;
常見原因4:休息不足
防治方法:放下手中的其他雜事,抓緊一切時間充分休息。
若無細菌感染,通過以上方法,再加上局部冷敷和適當按摩,2~3天內乳腺炎就能自行好轉。如果存在細菌感染,請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一定要全程治療,否則容易復發(參考“哺乳期用藥”部分)。
乳腺炎期間的居家物理治療
可以在兩次喂奶的中間嘗試冷敷乳房來減輕脹痛的感覺。以下介紹綠色卷心菜葉冷敷法:選擇綠色的卷心菜,剝去外面的葉子(為防止農藥殘留),用里面的葉子,洗凈葉子,去掉中央的主葉脈,揉軟了敷在乳房上,注意不要敷在乳頭上,以免氣味殘留干擾到寶寶吃奶。冷敷的次數隨意,每隔2小時或者葉子變軟了就換掉。可以把備用的葉子放在冰箱里。
乳腺炎期間喂養寶寶的訣竅
患有乳腺炎的一側乳房中,乳汁的鈉含量會升高,味道會變得較咸。大多數的寶寶并不會太在意口味的微小變化,而個別味覺比較敏感的寶寶可能會“嫌棄”這種“咸味”。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嘗試由健康一側乳房開始哺乳,以乳腺炎那側乳房結束哺乳。如果采用這種方法,寶寶還是不想吃,或者媽媽真的不想喂乳腺炎一側的乳汁,也一定要將乳汁擠出來,才能改善癥狀。
五、乙肝媽媽可對已接種乙肝疫苗的寶寶母乳喂養
絕大多數乙肝媽媽所生的寶寶,在注射乙肝疫苗后,都能有效預防感染乙肝。據統計,約有5%的寶寶沒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免疫,大多是在媽媽體內和分娩時感染了乙肝。
至今,沒任何證據表明乙肝媽媽進行母乳喂養,會增加孩子的感染機會,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把母乳列為乙肝病毒水平最低、風險最低的安全食品。但即便如此,還是要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避免讓寶寶接觸含高水平乙肝病毒的體液,如血液(乳房乳頭的傷口)和陰道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