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檢中心 /體檢

        為什么癌癥一發現就晚期了?

        2017-12-05 14:52 閱讀:7078

        為什么癌癥一發現就晚期了?

        體檢時一切正常,為什么一發現癌癥就晚期了?是檢測儀器有問題,還是醫生能力不行?或者是,他們故意隱瞞我?這些困擾癌癥病人問題,也正是大家都共同關注的。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的是,大家對體檢有太多誤區,充滿太多期待。

        首先,常規體檢不針對癌癥,很容易遺漏。

        常規體檢,主要是針對一些常見病,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設計的,比較容易檢測,一般不涉及腫瘤。所以,體檢無恙、沒發現癌癥并不能高枕無憂,以為健康體檢就可以防癌更是大錯特錯。

        針對腫瘤的體檢要復雜的多,雖然隨著人們對癌癥的重視,許多體檢套餐都增加了針對腫瘤的檢查項目,各種腫瘤標志物的檢測甚囂塵上,但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表明腫瘤標志物能100% 查出腫瘤。而且體檢仍然不可能將全身各個器官都探測到,總會有遺漏。

        其次,技術、創傷、經濟等因素,限制了某些特殊體檢常態化。

        因為經濟考慮,一些發病率不高的疾病,不可能動輒就上CT、MRI、PET。隨之,會使用容易操作的經濟實惠的儀器檢查,比如超聲,但超聲所能檢查器官有限,對于位置比較深的器官如胰腺等,超聲不易發現。

        此外,很多檢查有創性較大,比如腸鏡,也不可能人人都做、年年都做。

        再就是,癌癥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容易漏診。

        遺憾的是,拋開經濟承受能力不談,即使包攬所有豪華體檢套餐,PET、電子胃鏡、腸鏡等一應俱全,目前也無任何證據證明檢查項目越多,防癌概率越大。因為90%的早期癌癥并沒有癥狀,等到有癥狀時,這部分癌癥病人已發展到中晚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簡單查體很難發現腫瘤,比如用一般的胸片無法發現早期肺癌。此外,診斷是復雜的,往往不能依靠單一手段來實現。所以,對癌癥的篩查并不是把體檢項目簡單疊加就可以實現,它需要腫瘤專科醫生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進行評價,進而做有針對性的檢查。由此我們也就不奇怪,為什么一般體檢往往是我們得到了正常的結果,卻在不久之后被診斷為腫瘤。可見,針對性的防癌體檢,多么有必要。那么,防癌體檢多久一次,跟普通體檢一樣,一年一次嗎?

        一般建議一年做一次,對于高危人群,比如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體檢者,一般就不是一年一次了,要改為6-8個月做一次。

        需要針對性檢查的高危人群包括:

        1、有癌癥家族史者

        癌癥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遺傳易感性,具有家族病史者比一般人患癌癥的機會更高,一定要積極進行預防并定期檢查,每年一次。

        2、中老年人群

        雖然癌癥在各個年齡段都有發生,但癌癥的發病風險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大。據調查,60 歲的老年人患癌癥的可能性是25歲左右年輕人的 50多倍,所以中老年人是癌癥高危人群,要定期進行體檢。

        3、常接觸致癌物質人群

        即職業癌癥,包括接觸放射線的醫務工作者、化工廠油漆廠職工、核電站、礦山工人等,從事這類職業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做檢查。

        4、有不良生活習慣人群

        吸煙、酗酒、熬夜、精神抑郁、過度疲勞等都可能誘發癌癥,長期喜食腌制品、高鹽食物及隔夜食物,飲食不規律者增加消化道腫瘤風險。其中,吸煙或者吸二手煙已被證實是多種癌癥的高危誘發因素,首當其沖的就是肺癌,肺癌我國是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占我國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22.7%。臨床數據顯示,對重度吸煙者進行低劑量肺部螺旋電腦斷層掃描篩查肺癌,可顯著減少55- 74歲的重度吸煙者的肺癌死亡率。

        5、有癌前病變的患者

        一些癌癥在發病前,可能會出現某種良性疾病,如果未能積極治療,或者治療不及時,就有惡化的風險。比如多發性結腸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典型乳腺增生,乙肝或者肝硬化患者等。積極治療,定期復查,爭取在疾病處于良性階段的時候就逆轉它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沟县| 漳州市| 耒阳市| 盈江县| 工布江达县| 望江县| 淮阳县| 普宁市| 板桥市| 峨眉山市| 元江| 翁牛特旗| 尉犁县| 建平县| 卫辉市| 岐山县| 伽师县| 平安县| 磐安县| 象州县| 胶南市| 蛟河市| 新晃| 凤冈县| 吉安市| 赤城县| 阿勒泰市| 启东市| 镇沅| 福州市| 南汇区| 新津县| 林西县| 梁平县| 东丽区| 清丰县| 县级市| 清河县| 湖口县| 漳平市| 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