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世界流行的代謝病,可發生于不同國家及不同種族人群,其患病率與遺傳、性別、年齡、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痛風的發作多從腳部開始,且發病時疼痛難忍。在我國痛風多見于中年男性及女性,但近幾年痛風的發展有年輕化的趨勢。
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即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
1、無癥狀高尿酸血
患者僅有高尿酸血癥而無關節炎、痛風石、尿酸結石等臨床癥狀。成年男性發病率占5%~7%。患者不曾有過痛風關節炎發作,只是體檢時,偶然發現血中尿酸值偏高。
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征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于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
3、間歇發作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后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后遺癥狀,或遺留局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后進入無癥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余年后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癥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
4、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癥,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于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于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慢性期癥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
痛風的發作是有先兆的。例如在定期的體檢中,通過對血液、尿液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是可以看出一些問題的。
血液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痛風急性發作期,外圍血白細胞計數升高,但很少超過20×10的9次方/L。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值,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2、血沉增快
凡有感染、炎癥(風濕)、組織壞死的情況,血沉加快,提示有病變存在。
3、血尿酸檢查
血尿酸的正常值:男性237。9~356.9μmol/L(4~6mg/dL),女性178.4~297.4μmol(3~5mg/dL)。
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癥。高尿酸血癥腎病的主要癥狀就是血尿酸高。臨床上,當血尿酸超過390微摩爾/升,才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癥。當血尿酸超過420微摩爾/升時,高尿酸血癥已十分明確,這個時候如果再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話,就很容易導致痛風的發作,臨床資料顯示,大多數的痛風病人的尿酸值都是超過420微摩爾/升。
尿液檢查
1、尿液的酸堿度
( pH 值)參考值:5.0~7.0,晨尿 pH 5.5~6.5
增高:堿中毒、膀胱炎等。
降低:可見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風、嚴重腹瀉、饑餓狀態等。
2、尿尿酸
參考值:268~488umol/L
尿酸增高:痛風/甲亢/高嘌呤、高木醇/腎上腺皮質激素
尿酸減少:腎功能不全、痛風發作前期。
3、尿沉渣檢查
痛風患者:尿沉渣結晶
需要注意的是尿尿酸與血尿酸是兩種不同的檢查。血液與尿液中都含有尿酸,尿尿酸是檢查尿液中的尿酸含量,而血尿酸是檢查血液中的尿酸含量。
檢查結果不符合正常值也不要太擔心,對于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預防痛風發作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要避免大量進食高嘌呤食物,像牛肉、豬肉、海鮮,以及動物的內臟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痛風患者須禁酒,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導致痛風發作,應絕對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