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呼吸內科 /流感

        如何防范呼吸道傳染病?

        2018-04-17 11:44 閱讀:3565

        三月料峭四月微寒,迎來綠陰幽草勝花的五月。然而,在這“紅似火”“綠如藍”的入夏之初,伴隨著怡人的風景與氣候,卻是唿吸道傳染病高發。

        唿吸道傳染病知多少?

        唿吸道傳染病是指病原體從人體的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唿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常見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流腦、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猩紅熱等。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是其常見的病原體。

        流感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見唿吸道傳染病。流感癥狀影響全身,包括畏冷發熱、全身酸痛、頭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流涕等,嚴重時會引起肺炎及其他并發癥,可以致命。

        流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被感染者從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3日內傳染性最強,輕型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在疾病傳播上有重要意義。主要在人與人之間經飛沫直接傳播,也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間接傳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以甲型流感病毒變異較快。三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即得了這一型流感后,仍會得另一型流感。

        流感的流行特點是突然發生,迅速蔓延,2~3周達高峰,發病率高,流行期短(約6~8周),常沿交通線傳播。流行規律一般是先城市,后農村;先集體單位,后分散居民。甲型流感約2~3年發生1次小流行,也可引起爆發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根據世界上已發生的4次大流行情況分析,一般10~15年爆發一次。乙型流感呈局部爆發或小流行,丙型流感以散發為主。此病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見到流行。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臨床上以發熱、上唿吸道炎癥、眼結膜炎、全身皮膚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麻疹黏膜斑為特征。嚴重者可并發喉炎、肺炎、心肌炎、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并發癥。單純麻疹預后良好,重型麻疹病死率較高。

        本病傳染性極強,發病以冬春季為多,但全年均可發生。人類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觸麻疹病毒后90%以上發病,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過去麻疹主要在6個月至5歲小兒間流行,6個月以內嬰兒因從母體獲得的抗體尚未消失,很少患病。廣泛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后,發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發病年齡后移。目前麻疹患者多見于未接受疫苗的學齡前兒童、免疫失敗的十幾歲兒童和青年人,甚至可形成社區內流行。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患兒從接觸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傳染性,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通過噴嚏、咳嗽和說話等由飛沫傳播。

        風疹

        由風疹病毒引起,因其疹子來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陣風似而得名,是兒童常見的唿吸道傳染病之一。風疹病毒在體外生活力很弱,但其傳染性卻不亞于麻疹。一般通過咳嗽、談話或噴嚏等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一次得病可終身免疫,很少再患。1~5歲兒童(6個月以內嬰兒有來自母體的抗體而獲抵抗力)易感。

        患兒從接觸感染到出現癥狀,要經過14~21天。病初1~2天癥狀很輕,可有低熱或中度發熱,輕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發紅等輕度上唿吸道癥狀。病人口腔黏膜光滑,無充血及黏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結腫大,伴輕度壓痛。通常于發熱1~2天后出現皮疹,皮疹先從面頸部開始,24小時左右蔓延到全身。皮疹初為稀疏的紅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類似麻疹。出疹次日,面部及四肢皮疹可變成針尖樣紅點,如猩紅熱樣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內迅速消退,留下較淺色素沉著。在出疹期體溫不再上升,病兒常無疾病感覺,飲食嬉戲如常。風疹與麻疹的最大區別是全身癥狀輕,無麻疹黏膜斑,伴有耳后、頸部淋巴結腫大。

        風疹預后較好,并發癥少。但孕婦(4個月內的早期妊娠)感染風疹病毒后,可以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引起先天性風疹而誘發畸形,如失明、先天性心臟病、耳聾和小頭畸形等。因此,孕婦在妊娠早期應盡可能避免與風疹病人接觸,同時接種風疹減毒活疫苗。一旦發生風疹,應考慮中止妊娠。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亦稱痄腮,俗稱豬頭瘋。在春季常見,人群普遍易感。但1歲內嬰兒體內尚有來自母體的抗體,多數成人曾患顯性或隱性感染,體內亦有一定抗體,所以約90%的病例為1~15歲的少年兒童(成人少見)。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唿吸道傳染病,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以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接觸病人(傳染源)后2~3周發病,主要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耳垂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表面發熱,有觸痛,張口或咀嚼時局部感到疼痛。

        百日咳

        百日咳俗稱雞咳、鸕鶿咳,是由百日咳桿菌(百日咳博爾代菌)引起的急性唿吸道傳染病。患者表現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雞鳴樣吸氣吼聲為特征。病程可長達2~3月,故名百日咳。

        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一般呈散發狀,在托幼機構和學校中可發生集體流行。全年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為多,可延至春末夏初,甚至高峰在6 、7、 8三個月份。病人和無癥狀帶菌者是傳染源,從潛伏期到第6周都有傳染性,通過飛沫傳播。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約2/3的病例是7歲以下小兒,尤以5歲以下者居多。嬰幼兒從母體得到的特異性抗體極少,最為易感,且易發生窒息危及生命,在死亡病例中,5個月以內的嬰幼兒占40%。及早應用抗生素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猩紅熱

        是由β(乙)型A群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唿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猩紅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膚脫屑為特征,也可引起扁桃體炎、丹毒、風濕熱、心內膜炎及局部感染,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少數人在病后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并發癥。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皮膚創傷處或產婦產道而引起,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為多,以5~15歲小兒居多。新中國成立后,該病發病率下降,病死率已下降到1%以下,重型已很少見。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抗體可產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主要來自抗M蛋白的抗體,具有特異性,可抵抗同型菌的侵犯。

        流行性腦嵴髓膜炎

        簡稱流腦,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噴射性嘔吐,皮膚黏膜瘀點、瘀斑,以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嚴重者可并發敗血癥和腦實質損害,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發起病,治療不及時可迅速致死。

        該菌借咳嗽、噴嚏、說話等,由飛沫直接在空氣中傳播,因其在環境中生活力極弱,故通過日常用品間接傳播的機會極少。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喂乳、接吻等,也可引起2歲以下嬰兒感染。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從2~3個月開始,6個月至2歲發病率最高,以后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新生兒有來自母體的抗體,故發病少見。帶菌者及被感染的病人,血液中的殺菌抗體IgG、IgM、IgA升高。該抗體除對同群病原菌有殺菌作用外,對異群腦膜炎雙球菌也有殺菌效力。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的群特異性抗體效價較低,只能保護機體免于發病,不能防止再感染。

        發病從前年11月份開始,次年3、4月份達高峰,5月份開始下降。其他季節有少數散發病例發生。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積累,以往通常每3~5年出現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現一次大流行。流行因素與室內活動多、空氣不流通、陽光缺少、居住擁擠、患上唿吸道病毒感染等有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桃源县| 麟游县| 弋阳县| 正蓝旗| 金秀| 右玉县| 衡阳县| 康平县| 南陵县| 林周县| 昌宁县| 花莲县| 曲周县| 衡水市| 平乡县| 察雅县| 永寿县| 灵台县| 贺州市| 崇州市| 茂名市| 南阳市| 洪洞县| 蒲江县| 秦皇岛市| 尖扎县| 遂川县| 玉溪市| 长岭县| 香格里拉县| 天门市| 若尔盖县| 河东区| 永春县| 石渠县| 泸西县| 佛学| 新闻| 高碑店市|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