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皮膚科 /痤瘡

        中醫詳解臉上痤瘡的辨證施治

        2018-04-17 14:28 閱讀:4134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多發于青春期男女,多發于面頰、額及胸背部皮脂腺較多的部位。初期可見毛囊口處丘疹,可擠出乳白色脂栓,中醫稱之為肺風粉刺。

        一、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飲食、勞倦、情志所傷,導致人體臟腑陰陽失調。五志過極,耗血傷陰,陰虛火旺或陽盛之體,復感風邪,火熱上蒸,迫血外溢,則見面頰、額及胸背部皮膚紅斑。飲食傷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濕熱內蘊。火灼津液成痰,痰結成疹,丘疹色紅腫痛,化腐成膿皰。火灼血中津液致瘀,痰瘀互結則成結節、囊腫、瘢痕。

        二、辨證施治:

        1.肺經風熱證:肺經郁熱,復感風邪,火熱上蒸,面部皮膚紅斑;火灼津液成痰,痰結成疹。證見面頰、額及胸背部皮膚紅斑,丘疹色紅,疹狀如粟,伴有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疏風宣肺,清熱散結。

        方藥:自擬清肺飲加減。方藥組成:枇杷葉、桑白皮、黃芩、生梔子、浙貝母、天花粉、天葵子,桔梗、防風、白芷、野菊花、連翹、陳皮、甘草。

        2.濕熱蘊膚證:本證多因飲食傷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濕易化熱,則成濕熱,濕熱蘊于機膚。證見面頰、額及胸背部皮膚油膩,丘疹紅腫,疹狀如黍,大者如豆,豆壁滲液,或成膿皰,多發于口周圍,反復發作,伴有口臭、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利尿。

        方藥:自擬清熱利濕湯。方藥組成:茵陳、生梔子、大黃、黃連、藿香、滑石、木通、石菖蒲、野菊花、連翹、茯岺、澤瀉、甘草。

        3.熱毒痰結證:本證多因內郁濕熱,外感風邪兩相搏結,蘊于肌膚而成。證見面頰、額及胸背部皮膚紅斑、丘疹色紅腫痛、膿皰、結節、口渴、便秘,舌紅苔白厚或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方藥:自擬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湯。方藥組成:野菊花、連翹、防風、白芷、陳皮、赤芍、浙貝母、天花粉、天葵子、皂刺、山慈菇、甘草。

        4.陰虛痰結證:本證多因欲念妄動或失血傷陰,陰虛火旺,火熱上蒸,面部皮膚紅斑;火灼津液成痰,痰結成疹。證見顴紅唇赤,鼻周紅斑,額、顴部皮膚丘疹結節色紅,兼有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干咽燥,或嗆咳,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化痰散結。

        方藥:自擬滋陰散結湯。方藥組成:熟地、山藥、山茱芋、茯苓、澤瀉、丹皮、知母、黃柏、浙貝母、天花粉、天葵子、僵蠶、皂刺、甘草。

        5.氣虛痰結證:本證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結成疹;脾虛氣弱無力化痰散結。證見面頰、額及胸背部皮膚丘疹色白,疹狀如粟,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白苔白或白膩,脈虛。

        治法:健脾益氣,化痰散結。

        方藥:自擬益氣化痰散結湯。方藥組成:人參、白術、茯苓、黃芪、陳皮、浙貝母、僵蠶、皂刺、當歸、甘草。

        6.熱毒痰瘀證:本證多因火灼津液成痰,痰阻血瘀,或火灼血中津液致瘀,痰瘀互結日久則成結節、囊腫、瘢痕色紫紅,《景岳全書》曰:“痰涎本皆氣血,水谷津液化得其正則為津血,化失其正,則為痰濁”。證見面頰、額及胸背部皮膚丘疹、結節、囊腫、瘢痕色紫紅,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點。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散結。方藥:《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加味。

        方藥組成: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三棱、莪術、夏枯草、浙貝母、天花粉、天葵子、陳皮、鰲甲、牡蠣、甘草。

        預防本病復發: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類。

        2.多食新鮮水果、蔬菜。

        3.保持大便通暢。

        4.禁止用手擠壓粉刺,以免炎癥擴散,愈后遺留凹陷性疤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阿克苏市| 防城港市| 同仁县| 长寿区| 贵南县| 榆社县| 锦州市| 白山市| 灵石县| 固阳县| 南靖县| 太康县| 乌拉特前旗| 阿克| 潞城市| 碌曲县| 松潘县| 宾阳县| 砀山县| 阿克| 开封县| 恭城| 迭部县| 长丰县| 洛浦县| 那坡县| 巴彦淖尔市| 海门市| 屏山县| 女性| 赣榆县| 保靖县| 寿阳县| 逊克县| 石台县| 大竹县| 和平县| 醴陵市| 大英县|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