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無論男女老幼都有發病。得病后,不少人感到難為情或因害怕治療而不去求醫。痔瘡應該怎么治?平時生活應該注意什么呢?
導致痔瘡的因素有哪些?
目前,從科學的統計和觀察來看,沒有一個單一因素是一定會導致痔瘡的。但影響后,容易引起痔瘡發作的因素倒是很多。比如說:一些職業的因素如重體力勞動;還有女性生孩子生產時腹腔壓力很高,回血減慢靜脈曲張容易產生痔;有些跟疾病有關,如:便秘;飲食方面如吃辣、喝酒等等都可能會影響它。當然也包括一些藥物的影響,某些藥物服用以后可能導致便秘,從而間接導致痔瘡的癥狀。有些病人有潰瘍病,潰瘍病要吃治潰瘍的藥物,一些藥物可能導致便秘,間接導致痔瘡。
痔瘡發作可以分為幾大類臨床表現:
第一是出血:痔最主要的表現是無痛性出血,出鮮血,跟大便不混。
第二是疼痛:痔瘡大部分是不疼的,但是有一些情況痔瘡是可以疼的。一般來講,痔瘡很輕時一般不疼,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痔組織尺寸過長就可能會脫出。脫出以后它如果回不去就會腫脹,腫脹起來以后卡在肛門處。腫脹以后會壓迫肛門肌肉組織里邊的神經末梢,神經末梢一受壓會感覺疼。還有血栓性外痔臨床表現可能是疼的。此外,痔瘡合并肛裂也會疼痛。
第三是脫垂:組織從肛門往外翻出,不及時還納會導致出血、疼痛。
第四是肛門搔癢:由于痔組織不是平均脫出尺寸變長,像痔團塊一樣,不是沿著肛門環狀均勻脫出,有的人比較均勻,有的人就是局部脫出。這樣會在一團一團之間有些縫隙,這樣可能肛門控制功能不好。控制功能不好以后,直腸里面分泌的黏液會跑到外邊來,跑到外邊來以后在肛門口會引起刺激,這樣就會有癢的感覺。癢的時候人自然反應就是要去撓,一撓本身對皮膚有損害,長時間以后皮膚變化,會合并有肛周的皮炎、濕疹這些情況,這些情況以后他會肛門搔癢。
痔瘡是不會傳染的,本身也不會癌變,但是痔瘡本身有自己的疾病表現。
如何通過一些癥狀診斷自己是否患有痔瘡?
痔的自我判斷很容易,特點之一可以無痛,當然也可以有痛。某些情況下,疼痛合并翻出或血栓,合并血栓時痔會肛門處摸到圓豆豆一樣的改變。根據出血的癥狀來講,一個是鮮紅色的,再一個是無痛的,跟大便不混的。大便里邊大便本身的性狀是好的,這樣一般痔瘡的可能性比較大一些。
預防痔瘡除了要少酒、少辛辣,還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外,還要養成良好的大便習慣。
如飲食習慣。有些人不愛吃菜、不愛吃粗糧、不愛喝水,這就意味著食物里的纖維很少,你攝入的水分又很少,造成大便干。應該先把飲食習慣調好,然后在此基礎上,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定時是什么概念呢?
每天頭腦中要有排便的概念,幾點。最好養成一個習慣,習慣早晨排便,就固定在早晨,每天早晨排便是最規律最標準的。當然有的人會由于工作的忙排便不規律或者出差。在這個地方可能大便很規律,一到出差了就便秘,有的人就會這樣。或者由于忙,馬上要去上廁所,這個事還沒解決呢,工作太急了忙起來了,忙完了排便忘了。忘了以后大便就會慢慢的又蠕動回乙狀結腸,這個時候沒有大便感覺,這樣造成大便在里邊時間長,時間一長大便水分會吸收的快,吸收的快以后就會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