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正確認識化療,消除對化療的恐懼?
由于化療有惡心、嘔吐、腹瀉、脫發、肝功能損害以及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不少患者對化療非常恐懼,認為化療會消弱已患有重病或剛經歷大手術創傷的身體,得不償失,因而拒絕化療。這種情況在日常的醫學治療中屢見不鮮。其實,在目前對癌癥的有效治療方法中,手術及放療均是局部治療手段,唯有化療才是全身性治療,當然中醫藥或免疫治療等也是全身治療,但就其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性而言遠不如化療。
腫瘤患者應該避免盲目的做化療,應該找有資質的腫瘤內科醫生制定化療方案。而對于有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目前有很好的鎮吐藥、升白細胞藥、保護肝腎功能的預防措施等予以處理,能較好的控制化療的不良反應。有些患者在化療前給予鎮吐藥甚至不會發生嘔吐的反應;對于脫發的患者化療后可以再生新發。
二、是不是化療的不良反應越大療效越好?
只要化療,不良反應幾乎不可避免。不能根據化療不良反應的程度來判斷化療效果;并不是化療反應越大效果越好,沒有化療反應就沒有效果。化療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解決好療效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不同的個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可能有差異,要密切觀察與監測。這不意味著為了追求療效就無止境的增加劑量,在劑量增加的同時,不良反應也在增加,在患者可以耐受的不良反應情況下兼顧最適合患者的最大劑量才是保證療效的最好方法。絕大部分不良反應與療效無關,有些患者誤以為不良反應越大療效越好,出現不良反應后采取強忍的方式,不告訴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以致影響后續對化療的依從性,產生害怕心理,對治療有害而無利。
三、化療期間可以上班嗎?
隨著醫學領域的不斷發展,人們已漸漸脫離“談癌色變”的窘境。現在的化療不再是“死去活來”,如果化療反應不大,一般情況允許,在化療間歇期是可以工作的。但也要看患者的工作性質,如果是體力勞動,最好還是避免,因為化療間歇期難免出現骨髓抑制,此時免疫力相對低下,適當的休息與睡眠有利于免疫力的恢復,也可以降低感染風險。如果是辦公室工作,不會過度勞累,影響不大的,則可以適當考慮。
四、如何評價化療的療效?
在化療藥物治療過程中,正確評價藥物的有效性是十分關鍵的問題。化療前后都會反復做血液學檢查和CT等評價化療療效,醫生運用腫瘤完全緩解(CR)、腫瘤部分緩解(PR)、腫瘤穩定(SD)、腫瘤進展(PD)這類的醫學用語來總結這段時間的治療效果。對于大多數藥物治療不敏感的腫瘤或晚期腫瘤患者,一味的強調理論上的CR、PR是不切實際的。治療腫瘤時不但看腫瘤大小的變化,更需要考慮到患者的生存質量、生存期的長短。很多晚期腫瘤患者通過綜合治療可以長期“帶腫瘤生存”,這樣的治療療效和實際意義不亞于CR、PR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