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的原因較為復雜。除了少數幾種癌癥可以找到相關性較高的單一因素,大多數癌癥是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作用的結果。遺傳和環境等因素大多是個人難以左右的,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卻可以自己作主。
1、盡可能瘦,但避免體重過低。
肥胖可增加多種癌癥的風險,如乳腺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及其他消化系統癌癥。我們通常用BMI(即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 [米])來表示胖瘦,亞洲人的BMI推薦值是在18.5~23。但不是說只要BMI小于23就萬事大吉,根據AICR的推薦,BMI最好保持在略微高于 18.5的水平。維持較低體重還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雖然現在有人(包括我本人)建議使用脂肪率和瘦體重指數替代BMI評價營養狀況和體型,但由于人體成分分析在測定方法和臨床應用方面還有很多尚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暫時還無法替代BMI。
2、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
任何形式和強度的運動都有助于降低癌癥風險。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均應注意避免久坐,在伏案工作中應該經常起身走動或做伸展運動。
為最大限度使健康獲益,最好每天能進行60分鐘以上的緩和運動或30分鐘以上的劇烈運動。但應注意限定在身體可耐受的范圍內。合理的運動計劃應當包括有氧運動和肌肉力量訓練,比如每周5天有氧運動加2天力量訓練是不錯的選擇。
3、避免飲用含糖飲料,限制高熱量的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低纖維的加工食物)。
精煉糖(各種高純度的單糖、雙糖)的用量應該在每天25克以下,這就意味著任何一瓶市售的含糖飲料(包括運動飲料)都可以使糖用量超標。限制高熱量的食物應特別注意減少那些加工過的高糖高脂低膳食纖維的食物。
4、多吃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全谷和豆類。
這些食物的特點都是能量密度低,膳食纖維和維生素含量豐富。這類食物不僅有助于控制體重,其本身也對多種腫瘤有預防作用。蔬菜、水果、全谷和豆類應該占膳食總量的2/3。
腸道健康依賴于腸道共生菌良好的發酵作用。為了維持腸道菌群的健康,人體每天應至少攝入40g膳食纖維作為腸道菌群的發酵底物,這相當于250g蔬菜+250g水果。如果要讓腸道菌群發揮更好的功能,則需要攝入80g膳食纖維。
5、限制紅肉的攝入(畜肉,如豬牛羊),避免食用加工過的肉類。
紅肉指豬牛羊肉,因其富含血紅素鐵而呈紅色;有證據提示紅肉攝入過多可能增加結直腸癌風險。按AICR的推薦,每周攝入紅肉不應超過18盎司(500克,指加工后的重量)。與紅肉相對的是相對較為健康的白肉,包括禽類和魚肉。但魚肉,尤其海魚,應注意選擇來自無污染水域、處于食物鏈較低端的品種,以避免重金屬等有毒物質的富集。
加工過的肉類指通過煙熏、鹽腌、添加防腐劑等方式延長保質期的肉類,如培根、火腿、臘肉、香腸、午餐肉等。其加工過程容易產生亞硝胺等致癌物,應盡量減少食用。
6、如果不得不飲酒,男性每天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
曾有專家認為少量飲酒可能降低心血管病危險性。但對于預防癌癥,飲酒有害而無益。目前有較為充分的證據證明飲酒增加如下癌癥的風險,如口腔癌、喉癌、鼻咽癌、食道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肝癌。所以如果飲酒應限制在男性每天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1杯通常指330ml啤酒、150ml葡萄酒、30ml烈酒。
7、限制鈉鹽攝入量。
鈉鹽攝入過多不僅增加高血壓風險,還可能損傷胃粘膜,從而增加胃癌風險。
每天攝入鈉不應超過2400毫克,即6克食鹽(氯化鈉)。過多的鹽常來源于加工過的食品,所以要注意閱讀營養標簽,估算食鹽攝入量。
8、不要依賴營養補充劑預防癌癥。
營養補充劑不能預防癌癥。但這并不是說人們不需要營養補充劑,特殊人群使用營養補充劑是有益的,雖然這種益處與預防癌癥無關。如:備孕和孕前期婦女應補充葉酸;孕婦和哺乳婦女應補充維生素D和鐵;老年人應根據情況選擇維生素D、鈣、復合維生素等。
9、純母乳喂養至6個月再添加輔食。
母乳喂養可以很明確地降低母親患乳腺癌的風險,且喂養時間越長風險越低。母乳喂養還可以降低寶寶嬰兒期及成年后肥胖的風險,從而降低其患癌癥的風險。
10、治療后的癌癥患者應繼續遵循此類建議。
已經診斷癌癥的患者仍可通過上述建議獲益。以上健康建議針對普通大眾。對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對某種癌癥有特殊的高風險或已經診斷某種癌癥的,應該由專科醫生或營養師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特別提醒:不要吸食或咀嚼煙草。
這條之所以不屬于10條建議之一,是因為它是不言自明、毋庸置疑的,是談論一切健康生活的基礎。煙草百害而無一利,不僅損害自己的健康,還通過二手煙、三手煙等形式污染環境危害他人健康。珍愛生命,遠離煙草。
上述關于運動和飲食的健康建議有助于降低發生癌癥的風險,可以在群體水平減少癌癥的發生,這些措施對肥胖、代謝類疾病、冠心病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對于個體來說,這些建議不能替代健康體檢和癌癥篩查在發現腫瘤方面的作用,對于已經發生或治療后已經復發的癌癥不能起到治療作用。所以,上述建議只是降低癌癥風險的措施,而不是“食療”措施,我們也不認為任何形式的食療對任何癌癥有治療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