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茶余飯后或閑著沒事時就喜歡隨便拿支“耳勺”掏耳朵,有些人甚至養成了沒事就用發夾、指甲等掏耳朵的習慣,覺得這樣很舒服,卻不知這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把細菌帶進耳道里,引發疾病。
人體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和軟骨膜連接很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甚至出現面癱。
耳屎是保護耳朵的防線
人的耳朵從外耳道口到鼓膜這一圓柱狀的通道,叫做外耳道。其特點是弓形彎曲,皮膚薄嫩。耳道前半部的皮膚有豐富的毛囊及耵聹腺、皮脂腺。這些腺體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塵粘在一起就形成了 “耳屎”,醫學名為“耵聹”。
龍教授介紹,別看“耳屎”名字不好聽,其實它對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為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且有一定揮發性,這種氣味小蟲不喜歡,也不適宜細菌生長,因而“耳屎”就有阻止小蟲飛入,保護耳道皮膚的作用。
另外,外耳道的底部就是鼓膜,這是一層非常嬌嫩的薄膜,萬一在挖耳朵的時候不小心戳破了鼓膜,輕者引起中耳炎,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聾。
常掏耳等于給細菌敞開了大門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潔功能。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讓耳屎出不來了。而且,經常掏耳朵還會引起耳屎的分泌異常,耳屎可能越長越多,新分泌的耳屎會由原本的片狀變為碎屑狀或耵聹栓,阻塞外耳道,影響聽力,從而降低保護耳朵的能力。
但由于“耳屎”生成速度比較快,特別是那些腺體分泌旺盛、俗稱“油耳”生成速度更快,專門到醫院掏耳太麻煩,也不太現實。
因此,可以自己掏耳,但應做到如下兩點:
01、最好用棉簽,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后耳朵朝下,則耵聹可自行出來;盡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
02、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自己情況掌握。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