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月經周期是28天,是女人氣血運行的一個周期,產后調養至少需要28天左右的時間,所以民間把產后期間的調養形象地稱之為“坐月子”。冬天寒冷,坐月子有哪些要特別注意的呢?
冬天坐月子最要緊是防風寒
在分娩過程中,產婦的筋骨腠理大開,同時伴隨著疼痛、創傷、失血,使體能快速下降,稍有不慎,風寒侵入體內,就會導致月子病,如果避開了風寒的侵襲,跟寒邪有關的婦科病如子宮肌瘤和卵巢囊腫的發生率就會降低。
防風寒之一:室內環境溫暖、濕潤、清新
室內溫度適宜保持在20-25度,冬季本身氣候干燥,如果開著暖氣和空調則室內濕度小,對新生寶寶唿吸道黏膜功能和纖毛功能不利,所以室內濕度應保持在50%左右,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準備具有抗菌功能的增濕器,或者放一盆水。
除了溫度和濕度適宜,還要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每天保證2次開窗換氣,每次15-20分鐘。
防風寒之二:衣著寬松、舒適、保暖
冬季天氣寒冷,新媽媽哺乳、照顧嬰兒更易受寒。由于妊娠期體內積蓄的一部分液體要排出,出汗較多,汗漬污垢會弄臟衣物,所以應經常洗澡及勤洗勤換內衣,以保持皮膚清潔,另外早晚溫差大,一定要注意及時增減衣物。
“寒從腳底生”,而且腎經處于腳根部,切記要穿棉襪、厚底軟鞋;在床邊準備一件睡袍,半夜起來喂奶要及時穿上,以免受寒。
防風寒之三:沐浴、洗頭注意防風
產后洗澡能解除分娩疲勞,舒緩精神,而且能保持身體清潔,減少生病。冬季坐月子的媽媽最好在產后1周以后洗澡,沐浴時必須密室避風,先將室內溫度調整至20度再進入,水溫控制在37度左右,必須淋浴,時間控制在5-10分鐘。
沐浴時避免大汗淋漓,因出汗太多易導致頭暈、胸悶、惡心欲吐;且忌接觸冷水。洗完及時擦干水分,穿好衣服,吹干頭發,避免受涼。
推薦防風生姜方:防風50克,生姜50克,捶破、洗凈、煎水去渣后洗身洗頭,或直接用姜片煮水洗浴,防風、驅寒效果顯著。
防風寒之四:避免進食寒涼食物
有的產婦在月子期間因血虛覺得燥熱,想喝冰涼飲料解渴,這是要嚴格避免的。因為中國人的飲食還是以五谷為主,體質偏寒,喝涼水會寒上加寒,尤其在冬季,損傷人體陽氣。
產后虛弱的身體最怕寒涼之物,所以溫性食物最補。溫補可以把體內的陽氣升發起來,同時清理體內垃圾。產后排惡露就是身體清除垃圾的過程,如果寒涼侵入,寒凝氣滯,體內毒素排不出來,容易導致疾病。
冬天坐月子要特別注意食物調補
月子期應多吃營養高、熱量高、易消化的食物,同時多喝湯水,保證泌乳充足。
調補之一:健脾養胃
胎兒是母親的血養起來的,無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產婦都會失血陰虧,身體虛弱。因此產后不忙著進補,而是先調理脾胃,小米紅糖粥就是不錯的選擇。小米健脾養胃,補充后天生化機能;紅糖色赤入心養肝,能迅速補充身體氣血。這是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的產后補法,是一種大智慧。
調補之二:養肝補血
分娩過程中,因疼痛失血,出很多汗,人體傷陰,汗、血同源,損耗的是元氣。因此產后可以燉點雞湯調補,一是補充失去的體液,二是雞湯酸性入肝,肝藏血,為女子的先天之本。熬雞湯時注意不要太過油膩,可以放些黃芪、黨參、桂圓等有溫補功效的藥材。
調補之三:大量蔬果、忌食辛辣
冬季蔬菜、水果也不可少,蔬果可以提供大量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促進消化、防止便秘;蔬菜煮熟食用,水果也可以切塊煮成水果茶,一定要避免吃生冷的蔬果。
另產后失血傷津,冬季又多陰虛內熱,所以蔥、姜、大蒜、辣椒等辛辣大熱的食物要忌食,以免引發便秘、痔瘡等不適,還可能通過乳汁影響寶寶的腸胃功能。
調補之四:補鈣
“冬月子”期間曬太陽減少,不利于鈣的合成和利用。哺乳期媽媽每天分泌乳汁700毫升左右,平均每天丟失鈣300毫克,如果體內鈣不足,會導致骨質疏松,出現小腿抽筋、牙齒松動、疲倦乏力、下肢浮腫等;媽媽缺鈣還會減少寶寶鈣的攝取,影響牙齒、骨骼的正常發育。哺乳期一旦母體鈣代謝出現負平衡,而產后又不注意補鈣,不良狀況可延續到分娩后2年,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
乳母每天鈣的推薦攝入量為1200毫克,宜多食動物肝臟、魚類、芝麻醬、菠菜等。
冬天坐月子更要勞逸結合
新媽媽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各種器官要回復原位,子宮要排除惡露,因此,產后需要適當的運動。活動能使人的氣血流通,使五臟六腑功能旺盛。臥床過久,會導致倦怠乏力,不利于淤血的排出。
如果淤血長期停滯在子宮內,可出現惡露不下、惡露過多或產后腹痛,嚴重的還會引起腹中包塊。所以說積極的“坐月子”不是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地呆上1個月,而是臥床休息與適宜的活動鍛煉相結合。
分娩次日就可以在床上翻身,半坐位與臥式交替休息,以后可在床邊和房間內走動,并練習產后體操,以便盡早恢復體形,同時也可減少便秘。月子里新媽媽睡眠應保證每天10小時,有助于乳汁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