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4月15日-21日)啟動。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統計,2015年全國約有430萬人確診癌癥,280萬人因癌癥去世。
減少危險因素,60%癌癥死亡可預防
研究表明,肥胖和乳腺癌、前列腺癌有關;熬夜會造成生物鐘紊亂,免疫功能下降,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就容易找上門來;久坐的人比經常運動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高40%到50%;長期處于亢奮和緊張狀態,是導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重要原因。吸煙和空氣污染是肺癌高發的主要誘因,肺癌死亡率在過去30年間上升了465%,成為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
癌癥大數據顯示,大約60%的癌癥死亡可以通過減少可控危險因素來預防。而接近90%的癌癥都可以追溯到生活方式、環境因素,只有10%-30%的癌癥可以歸結為基因突變。控制吸煙可以減少23%-25%的癌癥相關死亡;對于胃癌、肝癌和宮頸癌來說,控制慢性感染可減少29%的死亡。專家強調,癌癥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關鍵,比如早期篩查可使女性宮頸癌的死亡率降低80%,早期乳腺癌治愈率高達90%以上。
甲狀腺癌成女性發病率上升最快惡性腫瘤
最近10年來,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增長了5倍,并成為女性發病率上升最快的惡性腫瘤。
臨床統計,20歲到40歲是發生甲狀腺疾病的高峰年齡段,我國居民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約為20%,九成以上甲狀腺結節為良性,大多數良性結節可用藥物治療或者生活方式干預,不需進行手術治療。輻射、肥胖以及碘的不當攝入都是甲狀腺癌的危險因素,碘攝入過多可能跟甲狀腺乳頭狀癌相關,碘攝入過少可能導致濾泡狀癌或者未分化癌。甲狀腺癌患者中女性占到了70%~80%,雌激素與甲狀腺關系密切,30歲左右女性正處于生命旺盛期,雌激素較多,患病幾率較高。
醫生表示,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女同志發病率相對較高,易怒、長期失眠、內心壓抑、情緒不好、內分泌失調,很快會出現甲狀腺方面的相關疾病。
醫生建議,成年人應當每年做一次甲狀腺B超檢查,長期生活在放射環境中、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應當每半年做一次B超檢查。隨著檢測手段的升級,許多過去無法發現的1厘米以下結節,以及甲狀腺周圍血流改變,現在都清晰可見,從而提高了甲狀腺癌的早期確診率。由于病程進展較慢,95%的甲狀腺癌都可以治愈。
新名詞“話療”助腫瘤患者樹立抗癌信心
“要治病,先治心”,腫瘤治療過程中,患者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視。近年來,腫瘤的內科治療出現了一個新名詞——“話療”,這里的“話”是說話的“話”。
癌癥治療過程中,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非常重要。可以說,“話療”與化學藥物治療一樣必不可少。臨床統計,50%的腫瘤病人有心理障礙。負面情緒會影響患者的內分泌,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影響身體對藥物的吸收。
專家提醒,癌癥患者出院后,家人對其進行“話療”有助于“稀釋”患者的痛苦。在談話的內容上,可以是患者喜歡的一些話題,轉移其對癌癥的注意力;還可以向患者講解“腫瘤就是慢性病”、“帶瘤生存”、“適度治療”等觀點。家屬應仔細聆聽并體會病人的心情,用一些肢體語言進行交流,比如握住病人的手。這樣有利于打消患者的恐懼心理,由消極接受治療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治療。
男性最易患的癌癥
按照發病率高低排名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大腸癌、膀胱癌、胰腺癌、腦瘤、淋巴癌、腎癌。
女性最易患的癌癥
按照發病率高低排名依次是:肺癌、乳腺癌、大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卵巢癌、宮頸癌、胰腺癌、腦瘤。
警惕!悄無聲息的16個癌癥信號
癌癥是漸進發生的,其形成并非一日之寒,癌癥來的時候可能會伴隨身體不適。專家表示,癌癥來時就算有預警,也是很細微的身體變化。
看下圖,告訴你16個癌癥信號,如果身體出現這些信號,應及時向專業人士求助查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