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我國胃癌患者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
由于較大的人口基數、飲食習慣和地域環境等因素,我國一直是世界上的“胃癌大國”。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有40萬的胃癌新發病例,占全球40%左右。
胃癌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由于胃癌多見于我國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所以被誤認為“窮人的癌癥”。
而事實上,胃癌是一種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癌癥。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長期抽煙、飲酒等是誘發胃癌的“元兇”。
亞洲諸國如中國、日本、韓國都是胃癌的高發地帶。
慶幸的是,得益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人們衛生意識的提高,比如冰箱的普遍使用,人們可以避免使用煙熏或腌制的方法來保存食物,從而減少腌制食品的攝入……近幾十年來,胃癌的發病率已呈下降趨勢,在我國,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近20年胃癌的發病率下降顯著。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國胃癌患者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
相比日本、韓國胃癌患者70%的5年生存率,中國胃癌患者往往初診時便是中晚期了,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喪失了手術根治機會,絕大部分患者平均5年生存期只能徘徊在30%左右。這無不讓人痛心疾首。
“忍一忍”,忍出了毛病
胃癌和其他大多數的惡性腫瘤一樣,如能被早期發現,胃癌患者術后的五年生存率達90%以上,相應的患者也能得到較高的生存質量。
但由于胃癌早期沒有特征性的癥狀,大多患者確診時已屬于中晚期。來我院就診的胃癌患者中,只有不到20%為早期患者,從而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大部分胃癌患者的初期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胃口差、惡心、飽脹等不適癥狀,由于這些癥狀與普通胃病的癥狀極為相似,很容易被人們忽略,誤認為普通的胃良性病變,“忍一忍”就過去了,直到不適癥狀發展到難以忍受的地步才到醫院就診,但此時病情多以進展為中晚期。
在日本,規定4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需進行一次胃鏡檢查,這項規定大大提高了他們胃癌患者的早期診斷率。
在我國,我們建議以下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
1、有胃病史的人群;
2、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40歲以上者;
3、接受過胃部手術的人群;
4、家族里有直系親屬為胃癌患者的人群。
我們也提醒大家,千萬不能忽略自己身體發出的“不良信號”,一旦身體出現上述癥狀,請及時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細菌與胃癌的“恩怨”
幽門螺桿菌,是至今發現唯一存在于人體胃部內的一種細菌。中國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非常高,超過50%。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有一定的相關性。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要高,所以對于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人群,如果同時伴有一些高危的致病因素,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慢性胃疾病,那么就要進行幽門螺桿菌清除治療。
當然,對此也不必過度恐慌。有些人發現自己檢測出幽門螺桿菌為陽性,就憂心忡忡,任何細枝末節都會被無限放大,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成為胃癌的高危患者。其實這也是由我國特定的飲食習慣導致,就餐時同吃一盆菜,很少分盤,交叉感染很難避免。
大家不必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看得很嚴重,它與胃癌是兩回事,但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患者如感染幽門螺桿菌,則要引起重視,定期檢查。
“遺傳”的不良習慣比致癌基因更恐怖?
胃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現象,但家族聚集現象并不等同于遺傳,導致家族聚集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實是生活習慣。
一起生活的人通常有相似的生活習慣,如習慣吃腌制品、隔夜菜,一同抽煙喝酒等,再加上同樣的生活環境,一同患上胃癌并不是巧合。
當然,也有極少患者是由于遺傳因素而患上胃癌,大約占所有患者人數的不到1%。所以,如果有家人患了胃癌,并不是要去過多擔憂“遺傳因素”,而是要重新審視自己平時的生活,是否“遺傳”了與胃癌的相關的不良習慣?
胃癌治療的“黃金準則”
就目前來說,手術依然是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治療手段,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手術切除。
對于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已經喪失了手術的機會,而對于局部中晚期的患者,要先進行化療或放化療,待腫瘤縮小后,再進一步評估有無手術可能。
跟其他腫瘤一樣,胃癌也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手術、化療、放療三大常規治療手段需“并駕齊驅”。如今幾乎每一位腫瘤科醫生都在強調規范化治療和個體化治療。
所謂規范化治療,有兩點原則:
一是在治療前要對疾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臨床分期;
二是根據分期來制定綜合治療方案,評估哪些腫塊是可以先通過手術切除,哪些是要先進行放化療縮小腫塊的。針對任何一種情況都要有一套治療規范,不能有“隨心所欲”的成分。
目前衛生部門已經發布了《胃癌診療規范》,這也是我國胃癌診療中統一的官方指南。
在規范化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建立個體化治療體系,針對每一個患者的不同情況來進行治療,而不是“一刀切”。在此我們建議患者到正規的腫瘤專科醫院就診,最大限度地實現診療的規范性。
療效不僅僅取決于醫生
患者術前最關心的問題除了手術效果外,還關心生活質量。
患者經常會問:“手術后,我的生活究竟會變得怎樣?”其實患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可能地配合醫生來提高治療效果和術后生存質量。
在手術前一定要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改善營養狀況,做好保暖工作,切忌感冒著涼,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良好的心態,心理太過緊張的反而手術的應激狀況不太好,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胃是上消化道的主要器官,手術后會對消化道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另外,胃癌的治療還包括淋巴結清掃,清掃過程中神經會受到影響,也會間接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我們在臨床診治中發現,有些患者腫瘤的情況、切除的范圍,手術過程都是相似的,但手術對他們之后生活的影響卻不盡相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患者的心態。
有些患者剛完成臨床治療就開始擔心會不會復發轉移,心情抑郁,不愿融入社會,過分小心翼翼、患得患失,這些都會影響到術后的生存質量。而保持良好心態,并在術后多與醫生溝通交流的患者,往往能更好地恢復正常生活。所以,你的治療效果并不僅僅取決于醫生,也許更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胃癌術后:少吃多餐,定期隨訪
胃癌手術以后,胃容量減少,尤其是接受了全胃切除的患者,消化吸收能力明顯減弱。對于這些患者,我們建議患者在飲食方面要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同時應以細軟的飲食為主,每天5~6餐,這樣能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胃癌手術的2年之內,需要每3個月到醫院進行1次隨訪;在術后3~5年內,每半年到醫院隨訪1次;在術后5年以后,每年到醫院進隨訪1次。
檢查的項目主要包括臨床的體格檢查、血液學的檢查(包括腫瘤指標的檢查)、胸部的X片及腹部的CT檢查等。手術后1~2年還要進行1次內鏡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