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宮復舊不良?怎樣才能避免呢?
產后子宮恢復的規律
1、子宮體
寶貝娩出后不久,隨著子宮收縮,胎盤就從子宮壁上剝離,由于子宮體肌纖維收縮及縮復作用而使子宮體積明顯縮小,呈球狀逐漸縮小并降入盆骨腔內,每天大約下降1~2厘米。
2、子宮頸
在產后由于充血和水腫,變得非常柔軟,宮頸壁變得很薄,產后7~10天后,子宮頸口開始關閉并進行自我恢復,大約到產后4周時恢復正常。
3、子宮內膜
由于分娩后胎盤、胎膜與子宮壁的分離,底層會再生出一層新的子宮內膜。大約產后3~4周左右,除了胎盤附著面外,新生的子宮內膜將覆蓋其他部分的子宮腔。通常在產后5~6周時子宮可恢復到接近非孕時狀態,這個過程稱為子宮復舊。除了子宮的大小恢復之外,它在盆腔的位置也必須恢復到生產之前的狀態。
子宮恢復要注意這三點
產后,隨著子宮內膜脫落,子宮分泌的粘液等從陰道內流出,這就是惡露。新媽媽可以通過觀察惡露的排出量、色澤和氣味的變化,及時了解子宮恢復的情況。
1、排出量
新媽媽在產后排出的惡露有光澤,不污濁,大約在產后3周-4周就流干凈了,一般不超過42天,這種情況說明子宮恢復良好。倘若血性惡露量多、持續時間長,則提示子宮恢復不良。
2、色澤
在產后三四天,排出的惡露都是血性的,伴有少量的血液、宮頸粘液和脫落的膜組織等等,隨著子宮不斷恢復,惡露的顏色會慢慢變淺,變成淡粉色、咖啡色,最后變成淡黃色,稀薄的白色。如果媽媽們的惡露顏色不是正常的血性或漿液性,而呈混濁、污穢的土褐色,應警惕有胎盤殘留的可能。
3、氣味
正常的惡露帶有血腥味,但無臭味。產后根據每個人的子宮恢復情況,7-10天左右惡露一般是沒有異味的。如果出現腥臭味、腐臭味,并且顏色混濁,很有可能是受到感染了,需進行檢查。
產后子宮恢復全攻略
1、及時排尿
產后,新媽咪要盡早排尿。因為在分娩過程中,膀胱受壓、黏膜充血,肌肉張力降低、會不習慣于臥床姿勢排尿等原因,都容易發生尿潴留,使膀胱脹大,妨礙子宮收縮。
2、保持外陰清潔
產后惡露排出的時間內,子宮腔通過宮頸和陰道與外界相通,容易發生上行性感染,影響子宮恢復。因此,保持外陰清潔,對預防產后生殖道感染十分重要。產后應每天用溫開水清洗外陰,上、下午各一次,以去除惡露和污垢。
3、堅持母乳喂養
刺激乳頭能幫助子宮收縮,寶貝的頻繁吸吮使新媽咪產生生理反射,可以有效促進子宮收縮,加速子宮的恢復。
4、順時針按摩腹部
順產的新媽咪可把手放在肚臍周圍,做子宮順時針環形按摩,以此加速子宮的收縮。
5、適當運動
產后運動包括身體活動與健身鍛煉兩大類。身體活動指洗臉、洗手、下床、進餐、上廁所、喂奶、給寶貝換尿布等簡單家務活。一般健康的產婦,會陰又無傷口,可在分娩后6~8小時坐起,12小時后下地活動。會陰側切及剖宮產者術后第二天也可坐起,并可在床邊活動。這樣有利于身體生理功能和體力的恢復,幫助子宮復原和惡露排出。至于健身鍛煉,同樣應該早期進行。
6、飲食規律
新媽咪產后要三餐有規律,膳食平衡,適當向瘦肉、豆類、魚、禽以及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傾斜,少吃動物內臟與甜食。而中藥生化湯、益母草并不是產后必服之劑,子宮復舊不良的媽咪才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另外,紅糖中含鐵、鈣、錳、鋅等微量元素和蛋白質,釋放能量快,營養吸收利用率高,并能促進子宮收縮,適合產后服用,但不宜超過10天。
7、注意休息
新媽咪產后充足的睡眠會幫助盆腔組織及時復原,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時要避免長期仰臥,可與側臥交替,以防止子宮后傾后屈。新媽咪生產后的盆腔組織或多或少都會有松弛,如果過早下腹部用力,會引起子宮脫垂,所以產后要避免下半身用力,如搬重物、久站、久蹲的動作,都應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