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到底是咋回事兒?
40多歲的林女士最近很是郁悶。1月前林女士因為子宮肌瘤做了腹腔鏡下的全子宮切除手術,結果術后病理結果卻意外發現“宮頸微偏腺癌”,這可是嚇壞了平時定期做婦科體檢的林女士及其家人。
明明有很好的保健意識,該做的宮頸癌篩查都會定期去做,每次進行HPV檢查都提示病毒感染陰性,突如其來的“癌癥”病理報告猶如晴天霹靂,難以接受。反而是身邊那些既往感染過HPV病毒的女性居然“安然無恙”,更是讓林女士覺得既往那么認真的“體檢”都是白做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兒?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聊有關HPV檢測陰性和宮頸癌那些事兒!
一、關于HPV病毒
HPV病毒是一種雙鏈DNA病毒,屬于嗜上皮細胞病毒,通過特異性感染人的粘膜上皮及皮膚組織,引起上皮組織的增生。迄今發現的HPV類型有100多種,40多種和生殖道感染相關。
根據其致癌性及致病力不同,可分為高危型及低危型。高危型HPV病毒(特別是HPV-16&;18)持續感染被認為是導致宮頸癌變的主要因素。HPV病毒在人體細胞中有三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分別為游離型、整合型以及混合型。
HPV感染人體后,通過將自身的遺傳物質整合入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中,并表達產生E6、E7兩種癌蛋白,通過分別與正常組織細胞中的抑癌基因P53和Rb蛋白結合,促使其降解或失活,干擾正常的細胞周期,使細胞無止境復制分裂,導致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
二、HPV感染=宮頸癌?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2008 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發現HPV與宮頸癌關系的德國科學家霍森教授,他首先發現了HPV導致宮頸癌,證明HPV感染是引起宮頸癌發生的主要病因。
所以,很多“談癌色變”的大眾百姓便將宮頸癌和HPV感染完全劃上了等號,心中暗示:HPV感染了,要得癌癥了,要死了!這也讓很多非法盈利的醫療機構有機可乘,過度治療,給患者的心理和經濟帶來巨大負擔。
其實,HPV感染非常普遍,只要開始性生活,一生中被HPV感染的概率非常高,性活躍期婦女HPV感染率約占50%~80%。并非感染了HPV就一定會發展成宮頸癌,HPV 有100 多種亞型,分為低危型和高危型,50%~90%的HPV 感染可在感染后的數月至2 年內被免疫系統清除,不會導致長期的危害。
三、HPV檢測陰性=不得宮頸癌?
由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是一個階段性、漸進性的過程,需歷時約10年左右。既往研究發現,高危型HPV感染是導致宮頸癌前病變及癌變的必要因素。
盡管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宮頸癌的組織細胞中HPV檢出率高達99%以上,但仍不完全絕對,有相當一部分宮頸癌前病變及癌變患者HPV檢測結果為陰性。HPV陰性宮頸癌目前也日益成為宮頸癌研究的一個熱點。
四、HPV陰性宮頸癌四大“元兇”
元兇一:檢測方法的限制
HPV檢測中的HC-II法受取材限制,需采集宮頸組織較為新鮮的脫落細胞,如果宮頸表面有較多的粘液、血液及分泌物覆蓋,而取材時未事先將其清除,粘液及分泌物中的脫落時間較長的,或已死亡的宮頸細胞將對該項檢測方法的結果造成干擾,造成假陰性的檢測結果。即使用靈敏度很高的PCR進行分型檢測,也不除外仍存在尚未發現的高危型HPV,也會造成HPV檢測陰性。
另外,由于HPV在人體宮頸組織細胞中有游離型、整合型及混合型三種不同的存在形式,為鑒別HPV的存在形式,多采用定量PCR技術,當游離型HPV存在過多時,也會造成假陰性的檢測結果。
元兇二:HPV被清除,異型細胞已形成
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均感染過HPV,但大多為一過性感染。病毒可通過自身免疫機制得到清除,一般清除時間為感染后8~12個月。只有少部分患者的病毒感染會持續存在,并進一步形成病變。
不同年齡層的人群對病毒的清除率不同。30歲以下女性的HPV清除率明顯高于30歲以上女性對病毒的清除率。30歲以上的女性在感染HPV后不易清除,通過持續感染造成細胞異型性改變,進而形成病變甚至不可逆轉的癌變。
雖然最終人體的免疫機制會將病毒清除,但此時如宮頸病灶已經形成,就會造成臨床上HPV檢測結果呈陰性,而宮頸病變持續存在。
元兇三:非HPV感染所致的宮頸癌
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宮頸癌的發生,非一日之寒,而是常年累月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研究表明,EB病毒、HSV-2病毒、衣原體在HPV陰性的宮頸癌組織中表達增高,可能是HPV感染外導致宮頸癌發生的其他不常見病因。
另外,HPV陰性宮頸癌患者受多產次、吸煙、分娩年齡較早及免疫功能缺陷等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如宮頸癌前病變或癌變是由HPV以外或其它病原體引起,并受多環境因素影響,則其HPV檢測結果也可為陰性。
元兇四:特殊類型宮頸癌
高危型HPV感染被證實與大多宮頸鱗癌的發生相關,但在宮頸腺癌中的檢出率卻不是很高。有一些特殊類型的宮頸癌,諸如宮頸透明細胞腺癌、中腎腺癌、宮頸子宮內膜樣腺癌和子宮頸微偏腺癌等則被證實與高危型HPV的感染無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