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啥做完子宮肌瘤剔除術后瘤子又長出來了?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保留子宮生理功能及身體器官完整性的需求日益受到大眾群體的重視。因此,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受到很多年輕及未孕女性的青睞。
不過,隨著手術例數的上漲,不難發現,很多患者在剔完瘤子后又長出來了,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復發”。國內外報道的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率在20%~50%不等。這讓很多患者甚是煩惱,究竟哪些患者肌瘤剔除術后更易復發?下面就結合科學研究跟大伙兒分享下有關肌瘤剔除后復發的6大“元兇”!
元兇一:肥胖
肥胖患者自身的體質指數(BMI)較大。研究發現,BMI≥24患者術后復發的可能是BMI<;24的2.214倍,提示BMI是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之一。國外研究發現,每增加1個單位的BMI,肌瘤的發生率增長6%。過量的脂肪可能顯著地增加了由雄激素轉換成的雌激素的分泌,而同時肝臟產生性激素結合球蛋白減少,導致在體內未結合的有生理功能的雌激素增多,從而出現相對高雌激素狀態,刺激肌瘤的生長,在術后更易復發。
元兇二:肌瘤數目
術前子宮肌瘤數是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顯示患者術前肌瘤的個數與復發率有關,且隨著術中剔除肌瘤數的增長,復發率亦上升。術中發現肌瘤的數目越多,手術完全剔除肌瘤的困難越大,且當肌瘤直徑<;0.5cm,由于肉眼無法辨認,故遺留肌瘤的可能性也就越多。此外,增多的肌瘤意味著肌層疾病的嚴重性和廣泛性,相對于肌瘤個數少的肌層疾病的進展更快。多發性肌瘤的存在提示著患者自身高危致瘤因素或基因水平細胞遺傳學異常的存在,因而更容易發生新的肌瘤。
元兇三:手術時年齡
國內多項研究結果證實,年齡<40歲的女性在剔除肌瘤后較年齡>40歲的女性而言更容易再次復發。究其原因可能是患者體內激素水平的影響,相關研究也提示子宮肌瘤是性激素依賴性腫瘤,肌瘤組織對局部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40歲以下的患者,激素水平仍然處于平衡時期,此外,這一年齡段的患者生活壓力及精神壓力較大,多數人的飲食也受環境的影響,攝入含激素較高的食物較多,也促進了肌瘤的發生及術后肌瘤復發。年齡在 40 歲以上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特別是絕經后卵巢逐漸停止分泌雌激素,使雌激素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水平。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低激素的環境下子宮肌瘤發生的風險也相應減少。
元兇四:初潮年齡
初潮,也就是第一次來月經的年齡。國內研究發現,初潮年齡≤13歲者的肌瘤復發危險性是初潮年齡>13歲者的1.847倍。主要是因為,初潮前的發育水平越高,少女性成熟的神經-內分泌調控機制就越早啟動,初潮也越早到來。因此,初潮年齡早在某種程度上是女性的性成熟提早到來的標志,從而成為與女性性激素關系密切的子宮肌瘤復發的危險因素。所以,來例假過早的女性,在剔完瘤子后要嚴密隨訪哦。
元兇五:肌瘤位置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肌壁間肌瘤較其他位置的肌瘤而言在術后更易發生復發。分析原因,認為可能是由于肌壁間肌瘤嵌入子宮位置較深,在手術過程中,對子宮的創傷也較大,縫合位置較深,可能一定程度加大了對子宮的損傷刺激,增加了肌瘤剔除術后殘留復發的風險。
元兇六:未孕
研究發現,未孕患者較有過妊娠及分娩史的女性,肌瘤剔除術后更易復發。術前孕次與肌瘤復發率呈負相關,有研究顯示,未經產婦女的肌瘤發生率是產婦的2倍,并且隨著分娩數的增加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孕激素能夠抵抗雌激素,而未經產或者較少的分娩則增加了無孕激素抵抗的雌激素時間。所以,對于既往無孕產史的女性更要注意術后肌瘤復發的可能,做好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