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在全世界內都呈現攀升趨勢。在1975年~ 2010年間,美國甲狀腺癌發病率攀升三倍。北京市衛生局報告,從2000年~2010年,北京居民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增長223.75%。
十年前,廣州市每10萬人中有4.5人罹患甲狀腺癌;到了3年前的2011年,這一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已達到10.53/10萬人,8年間上升了134%。一聽說“得了甲狀腺癌”,許多人馬上背上沉重的思想負擔。
其實,和其他癌種相比,甲狀腺癌是一種脾氣相對“溫和”的惡性腫瘤。盡管新的診療手段層出不窮,但在甲狀腺癌的治療方面,手術仍然是最主要、也是效果最好的根治方案。
甲狀腺癌進展慢 侵犯性低
與肺癌、大腸癌、乳腺癌、肝癌等腫瘤相比,甲狀腺癌的惡性程度較低,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甲狀腺癌為分化性甲狀腺癌,往往進展較慢、侵犯性較低,五年生存率達90%以上,微小癌的五年生存率更達95%以上,有的病人是在因別的原因去世后尸檢才發現患有甲狀腺癌。
這也說明部分甲狀腺微小癌可以不需手術。因此也有專家建議,甲狀腺微小癌,本身沒有生物活性的,可以不用去管它。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醫生未能準確判斷哪些甲狀腺癌癥屬于這些范圍。接下來的科研課題會從基因組層面去研究。
95%以上的甲狀腺癌是惡性度較低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多數甲狀腺癌的的治療結局良好,“經過及時規范的治療,很多患者的壽命與正常人沒有分別,生活質量也不會受到影響。”微小癌的手術不需要全甲狀腺切除不過,鑒于惡性腫瘤對病人的打擊較大,目前,當懷疑甲狀腺結節是惡性的時候,還是建議手術治療。“手術是甲狀腺癌首選的治療方法,”王深明說,即使是微小癌,也有40%會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情況,骨轉移和肺轉移的幾率是10%~20%。有些病人是從骨科轉過來,醫生先是在骨骼里發現了甲狀腺癌細胞的蹤跡,然后再經甲狀腺外科專家的檢查,才在病人的甲狀腺里找到微小的原發病灶。微小癌的手術并不需要全甲狀腺切除,術后也不需放化療,術后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5%。結節性甲狀腺腫:高碘或低碘都可長結節結節性甲狀腺腫是廣東高發的甲狀腺疾病。王深明指出,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病因有多種,高碘或者低碘都會令甲狀腺長結節。一是碘缺乏。碘缺乏可引起甲狀腺激素合成的下降。正常情況下,碘平衡由營養源維持。成人每天需要100~300ug碘,除了魚和海產品是高碘食物,日常食物的“主力軍”如牛奶、雞蛋、肉中含碘很少,而大多數水果和蔬菜中幾乎不含碘。
二是環境和食物中的某些物質,可以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例如蕓苔類植物含硫葡萄糖甙,經消化后產生硫氰酸鹽。硫氰酸鹽可抑制甲狀腺內碘的轉運及在碘的有機化過程中參與競爭,使甲狀腺激素合成下降。
此外,一種特殊的硫葡萄糖甙——致甲狀腺腫素(goiterin),以這類植物為食物的牛羊的乳汁中也含有致甲狀腺腫素。
專家指出,人們常吃的木薯、玉米、竹筍、甜薯、扁白豆中含有氰葡萄糖甙,在人體內經消化、吸收、可轉化為硫氰酸鹽,也可誘發甲狀腺腫。三是高碘飲食。碘過多占用過氧化物酶的功能基,影響酪氨酸氧化,使碘的有機化過程受阻,甲狀腺激素合成下降。我國部分沿海地區常年飲用含碘高的水、食用高碘海產品以及食用含致甲狀腺腫物質的海藻等,可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四是細菌感染也可引發地方性甲狀腺腫,例如飲用水被大腸埃希桿菌污染。大腸埃希桿菌污染的水中可能含有抗甲狀腺抗體,損害甲狀腺的功能。五是鋅、硒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也可誘發地方性甲狀腺腫。甲亢:各治療方法均有幾率復發甲亢目前有三種治療方法。“‘甲亢治好了’的說法,我認為是不確切的。”李曉曦指出,因為現在醫學界都還不清楚甲亢的發病機制,盡管已知原發性甲亢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現有的各種治療方法暫時都是“治標不治本”,都不是病因治療,都會有一定復發幾率。因此甲亢患者要嚴格遵照醫囑,定期檢查,不能自行停藥。甲狀腺炎:不需要手術
甲狀腺炎并不為人們熟知,在治療上多有誤區。“甲狀腺炎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等等,近年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王深明介紹,有的患者感冒發燒后出現頸部疼痛,放射到耳部、面部,其實是病毒性甲狀腺炎,此時服用抗生素沒有效果,需要少量激素配合促甲狀腺激素治療。
而慢性甲狀腺炎,如橋本氏病,有的病人可以完全沒有癥狀。“甲狀腺炎不需要也不應該做手術,除非合并了甲狀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