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普外科 /腸梗阻

        腸梗阻的簡介

        2018-05-14 14:26 閱讀:3109


        任何原因引起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統稱腸梗阻。它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有時急性腸梗阻診斷困難,病情發展快,常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為5%~10%,有絞窄性腸梗阻者為10%~20%。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以及患者年齡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為死亡原因。

        英文名稱: intestinal obstruction

        就診科室: 普外科

        常見發病部位: 腸腔內

        常見病因: 由腸內異物堵塞,腸肌痙攣等引起

        常見癥狀: 腹痛,惡心,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

        傳染性: 無

        分類

        對腸梗阻的分類是為了便于對病情的認識、指導治療和對預后的估計,通常有下列幾種分類方法。

        1.按病因分類

        (1)機械性腸梗阻 臨床上最常見,是由于腸內、腸壁和腸外各種不同機械性因素引起的腸內容通過障礙。

        (2)動力性腸梗阻 是由于腸壁肌肉運動功能失調所致,并無腸腔狹窄,又可分為麻痹性和痙攣性兩種。前者是因交感神經反射性興奮或毒素刺激腸管而失去蠕動能力,以致腸內容物不能運行;后者系腸管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腸壁肌肉過度收縮所致。有時麻痹性和痙攣性可在同一患者不同腸段中并存,稱為混合型動力性腸梗阻。

        (3)血運性腸梗阻 是由于腸系膜血管內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腸管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腸蠕動功能喪失,使腸內容物停止運行。

        2.按腸壁血循環分類

        (1)單純性腸梗阻 有腸梗阻存在而無腸管血循環障礙。

        (2)絞窄性腸梗阻 有腸梗阻存在同時發生腸壁血循環障礙,甚至腸管缺血壞死。

        3.按腸梗阻程度分類

        可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腸梗阻。

        4.按梗阻部位分類

        可分為高位小腸梗阻、低位小腸梗阻和結腸梗阻。

        5.按發病輕重緩急分類

        可分為急性腸梗阻和慢性腸梗阻。

        6.閉襻型腸梗阻

        是指一段腸襻兩端均受壓且不通暢者,此種類型的腸梗阻最容易發生腸壁壞死和穿孔。

        腸梗阻的分類是從不同角度來考慮的,但并不是絕對孤立的。如腸扭轉可既是機械性、完全性,也是絞窄性、閉襻性。不同類型的腸梗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如單純性腸梗阻治療不及時,可發展為絞窄性腸梗阻。機械性腸梗阻近端腸管擴張,最后也可發展為麻痹性腸梗阻。不完全性腸梗阻時,由于炎癥、水腫或治療不及時,也可發展成完全性腸梗阻。

        臨床表現

        1.粘連性腸梗阻

        表現:

        (1)以往有慢性梗阻癥狀和多次反復急性發作的病史。

        (2)多數病人有腹腔手術、創傷、出血、異物或炎性疾病史。

        (3)臨床癥狀為陣發性腹痛,伴惡心、嘔吐、腹脹及停止排氣排便等。

        體檢:

        (1)全身情況:梗阻早期多無明顯改變,晚期可出現體液丟失的體征。發生絞窄時可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及休克。

        (2)腹部檢查應注意如下情況:

        ①有腹部手術史者可見腹壁切口瘢痕;

        ②病人可有腹脹,且腹脹多不對稱;

        ③多數可見腸型及蠕動波;

        ④腹部壓痛在早期多不明顯,隨病情發展可出現明顯壓痛;

        ⑤梗阻腸襻較固定時可捫及壓痛性包塊;

        ⑥腹腔液增多或腸絞窄者可有腹膜刺激征或移動性濁音;

        ⑦腸梗阻發展至腸絞窄、腸麻痹前均表現腸鳴音亢進,并可聞及氣過水聲或金屬音。

        2.絞窄性腸梗阻

        表現:

        (1)腹痛為持續性劇烈腹痛,頻繁陣發性加劇,無完全休止間歇,嘔吐不能使腹痛腹脹緩解。

        (2)嘔吐出現早而且較頻繁。

        (3)早期即出現全身性變化,如脈率增快,體溫升高,白細胞計數增高,或早期即有休克傾向。

        (4)腹脹:低位小腸梗阻腹脹明顯,閉襻性小腸梗阻呈不對稱腹脹,可觸及孤立脹大腸襻,不排氣排便。

        (5)連續觀察:可發現體溫升高,脈搏加快,血壓下降,意識障礙等感染性休克表現,腸鳴音從亢進轉為減弱。

        (6)明顯的腹膜刺激征。

        (7)嘔吐物為血性或肛門排出血性液體。

        (8)腹腔穿刺為血性液體。

        檢查

        1.粘連性腸梗阻

        (1)實驗室檢查 梗阻早期一般無異常發現。應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二氧化碳結合力,血清鉀、鈉、氯及尿便常規。

        (2)輔助檢查 X線立位腹平片檢查:梗阻發生后的4~6小時,腹平片上即可見脹氣的腸袢及多數氣液平面。如立位腹平片表現為一位置固定的咖啡豆樣積氣影,應警惕有腸絞窄的存在。

        2.絞窄性腸梗阻

        (1)實驗室檢查 

        ①白細胞計數增多,中性粒細胞核左移,血液濃縮。

        ②代謝性酸中毒及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③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2)輔助檢查 X線立位腹平片表現為固定孤立的腸襻,呈咖啡豆狀,假腫瘤狀及花瓣狀,且腸間隙增寬。

        治療

        1.粘連性腸梗阻

        (1)非手術療法 對于單純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特別是廣泛粘連者,一般選用非手術治療;對于單純性腸梗阻可觀察24~48小時,對于絞窄性腸梗阻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觀察不宜超過4~6小時。

        基礎療法包括禁食及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防治感染及毒血癥。還可采用中藥及針刺療法。

        (2)手術療法 粘連性腸梗阻經非手術治療病情不見好轉或病情加重;或懷疑為絞窄性腸梗阻,特別是閉襻性腸梗阻;或粘連性腸梗阻反復頻繁發作,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時,均應考慮手術治療。

        ①粘連帶或小片粘連行簡單切斷分離。

        ②小范圍局限緊密粘連成團的腸襻無法分離,或腸管已壞死者,可行腸切除吻合術,如腸管水腫明顯,一期吻合困難,或病人術中情況欠佳,可先行造瘺術。

        ③如病人情況極差,或術中血壓難以維持,可先行腸外置術。

        ④腸襻緊密粘連又不能切除和分離者,可行梗阻部位遠、近端腸管側側吻合術。

        ⑤廣泛粘連而反復引起腸梗阻者可行腸排列術。

        2.絞窄性腸梗阻

        (1)絞窄性小腸梗阻,一經診斷應立即手術治療,術中根據絞窄原因決定手術方法。

        (2)如病人情況極嚴重,腸管已壞死,而術中血壓不能維持,可行腸外置術方法,待病情好轉再行二期吻合術。

        預防

        依據腸梗阻發生的原因,有針對性采取某些預防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減少腸梗阻的發生。

        1.對患有腹壁疝的病人,應予以及時治療,避免因嵌頓、絞窄造成腸梗阻。

        2.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和治療腸蛔蟲病。

        3.腹部大手術后及腹膜炎患者應很好地胃腸減壓,手術操作要輕柔,盡力減輕或避免腹腔感染。

        4.早期發現和治療腸道腫瘤。

        5.腹部手術后早期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海县| 怀安县| 抚州市| 彰化县| 体育| 延津县| 宣武区| 河源市| 绍兴市| 米泉市| 鸡东县| 修文县| 贞丰县| 台北市| 长春市| 黄浦区| 绵阳市| 梧州市| 昌宁县| 兰州市| 府谷县| 陆丰市| 滕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秦安县| 永德县| 松滋市| 中阳县| 炉霍县| 东丽区| 宾川县| 积石山| 子长县| 上饶市| 彭州市| 沾益县| 融水| 原平市| 牡丹江市| 扎赉特旗| 湾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