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是觀察人體健康狀況的窗口,內臟腫瘤和皮膚變化有著奇特的關系!不僅皮膚,舌頭和耳朵也會發出癌癥警告!學會自檢可幫助我們及早發現身體的異常,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癌癥在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極易被忽視,但60-70%以上的早期癌癥是可以治愈的,所以不僅防癌重要,發現癌癥也很重要!
皮膚、舌頭、耳朵有這些變化要及時就醫
皮膚變紅:胃、肺癌等
如果出現“紅皮膚”,全身皮膚潮紅、腫脹、脫屑,很可能是列腺癌、胃癌、肺癌等癌癥,大約8%-20%的上述癌癥伴隨有皮膚變紅的癥狀。特別是中老年男性,紅皮病同時伴隨體重下降,要引起高度重視。
如果出現大部分皮膚變紅,建議首先去醫院排查是否為皮膚病、慢性光損傷、藥物過敏所引起。排除這些因素后,就有必要警惕是否為惡性腫瘤,及時去醫院腫瘤科進行篩查。
皮膚變黃:肝膽系統腫瘤
如果出現了皮膚變黃,即黃疸現象,首先需要去醫院進行肝炎的排查,因為各種肝炎也會引起黃疸。如果出現了黃疸同時伴隨有乏力、消瘦、皮膚騷擾、易出虛汗,就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肝膽系統類腫瘤篩查。
皮膚變黃,一般是肝癌、胰腺癌、肝胰壺腹周圍癌、膽總管周圍淋巴結癌等癌癥。主要是因為腫瘤組織堵塞肝管,使膽管內壓力增高而導致膽管破裂,膽汁進入血液引起。
皮膚變黑:胃、肺、乳腺癌
頸、腋窩、腹股溝、乳頭下臍窩等部位突然出現黑色素沉著,有時候甚至是疣狀的突起,這就有可能是黑棘皮病。因為惡性腫瘤異位時會產生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者黑素細胞雌激素從而引起皮膚變黑,胃癌、肺癌、乳腺癌等有時就會伴隨這種疾病。
這種情況一般中老年非肥胖的男性高發,如果出現了廣泛的皮膚變黑情況,特別是伴有掌跖角化和消瘦的時候,要及時去醫院進行腫瘤的篩查。
皮膚變紫:造血系統腫瘤
皮膚大面積出現紫色點,即為紫癜,首先應該及時去醫院排除過敏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老年性紫癜,這些情況引起紫癜一般不伴隨身體其他癥狀。而如果同時伴隨有腰骶部位疼痛、出鼻血、尿血、頭暈、貧血等癥狀時,就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腫瘤的排查。
紫癜常見于淋巴瘤、骨髓瘤和白血病,因為其會影響到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當血小板數量少于50×109/升時就容易發生。
舌面出現裂紋:可能胃癌
舌診在腫瘤的診斷中是很重要的,舌面出現橫豎相兼的裂紋就要注意了。舌面裂紋是脾胃氣衰的表現,患胃癌、胃竇癌、賁門癌的患者出現舌面裂紋的情況較多,所以本來就有胃部疾病的人如出現裂紋舌,說明病程較長,且有惡變的可能。因此,如果舌面出現裂紋,應及早做檢查。
舌下靜脈怒張
舌下靜脈指舌體下舌系帶兩旁各一支主干靜脈及其分支。看舌下靜脈,一是看其有沒有怒張,二看顏色是不是加深,比如變青紫、藍紫、紫黑。腫瘤患者舌下靜脈怒張的情況非常多見,這與體內瘀血有關。所以如果舌下靜脈過深過黑,就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耳殼有增生物
耳與臟腑經絡有密切聯系,人體某個部位有病,除身體相應部位有變化外,耳穴上也可能會出現異常癥狀。正常人耳殼是平整無結節和增厚的,如果觸摸兩耳殼有增生物,包括增厚和結節出現,同時出現唇手青紫,或舌質紫暗瘀斑、舌下靜脈怒張等癥狀,則表示氣血瘀滯,一般是腫瘤的表現。
專家提示:肥胖與這么多癌癥都有關!
近日,WHO旗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現,超重和肥胖與8種癌癥相關。(原文刊載于9月1日《醫師報》,引用自N Engl J Med.2016,375:794)
早在2002年,IARC就曾發現,身體肥胖與結腸癌、食道癌、腎癌、乳腺癌和子宮癌相關。今年4月,IARC回顧了1000多項流行病學研究,再次評估了體重控制對癌癥風險的預防作用,確定了額外8種類型癌癥與體質指數的關聯性。
研究顯示,與體質指數正常組相比,體質指數最高組發生賁門癌、肝癌、膽囊癌和胰腺癌的風險分別增加80%、80%、30%和50%;發生卵巢癌、腦膜瘤、甲狀腺癌和多發性骨髓瘤的風險分別增加10%、50%、10%(體質指數每增加5個單位)和50%。
這些癌癥類型與過量身體脂肪存劑量-反應關系,體質指數越高則癌癥風險也越大。兒童和青少年體質指數數據顯示了相似的流行病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