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有些疾病的發病率卻一直居高不下,比如胃癌。雖然科學發展了,但如今還是個談癌色變的年代,所以做好癌癥的預防工作還是很重要的。對于胃癌,你知道它是怎么發生的嗎?胃癌的危險因素有哪些?想要預防,先從了解病因入手。
胃癌的危險因素 你知道有哪些?
為什么會得胃癌,胃癌的這些危險因素,我們需要了解下:
飲食因素影響
飲食與胃癌的發病關系密切,可以說是胃癌病因中無所爭議的一點。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中胃癌發病率呈下降趨勢,這主要和飲食因素有關。其特點是:以往保存食物采用煙熏(熏魚、熏肉)、鹽腌的方法,食品中含有相當高的致癌物,如苯并芘、亞硝胺等,而高濃度的食鹽被認為是促癌物質。用高溫油煎炸的食品也含有一定量的多環芳烴類致癌物。高鹽食品如腌肉、腌魚、腌禽類、咸菜、臘肉、臘腸也受到注意,因為高鹽食物可損傷胃粘膜,使致癌物容易被身體吸收。
煙酒因素影響
長期吸煙的人胃癌發病率明顯提高。煙齡越長,胃癌發病越多。吸煙對胃有致癌和促癌作用。長期飲酒與導致胃癌的其它因素有協同和促癌的作用。
慢性胃炎影響
胃癌與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之間有密切關系。這類胃癌的發生率與萎縮性胃炎嚴重程度及病史長短有關。由于患萎縮性胃炎,粘膜功能及結構異常,胃液游離酸減少,胃液內細菌增加,使亞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亞硝基化合物已證實可引起胃癌。
遺傳因素影響
胃癌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多數的回顧性調查材料認為遺傳因素在胃癌病因中的作用比較肯定,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的傾向。一般認為胃癌病人親屬的胃癌發病率比對照組高4倍。
霉菌毒素影響
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胃癌高發區糧食及食品的霉菌污染相當嚴重。高發區慢性胃病患者空腹胃液中霉菌及其毒素檢出率明顯高于胃癌低發區。胃液中檢出雜色曲霉菌、黃曲霉菌、構巢曲霉等霉菌,由其產生的雜色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等可誘發大鼠胃癌。
亞硝胺等化學物質影響
目前通過實驗發現,多種不同結構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可以引起動物的胃癌。對胃癌高發區調查發現飲水及糧食內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含量明顯高于低發區,在適宜的PH值或細菌的作用的條件下,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在人胃內合成致癌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在一些腌制的肉類、魚類、禽類、蔬菜類食品、還有經亞硝酸鹽處理的食品如香腸、火腿、午餐肉及腌制的肉類制品中也含有少量亞硝胺類致癌物質。
幽門螺桿菌(HP)感染
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桿菌定為人類胃癌發生的一級致癌物。HP細菌的菌型差異可出現胃癌發生的差異。1994年,英國福曼(Forman )認為發達國家胃癌病例中35%、發展中國家胃癌病例中的85%同HP感染有關。有的學者認為,HP感染可能是胃癌的協同致癌因子。
此外,胃癌的發生,還與環境因素(氣候、工作等)精神因素、年齡、性病、內分泌因素等有一定的關系,但需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