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癥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使血尿酸過多或腎臟排泄減少而導致的血尿酸升高。尿酸鹽在血中呈過飽和狀態即可沉積于腎臟,引起高尿酸血癥腎損害,稱為高尿酸性腎病,主要表現為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性腎結石等。本病一旦累積腎臟,若防治不當則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但在臨床工作中,仍存在高尿酸性腎病誤診漏診的現象,造成嚴重的后果。
一號殺手:尿酸性腎結石
尿酸性腎結石占腎結石發病率的5%-10%,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由于血尿酸自腎臟大量排泄,形成的尿酸結石沉積于腎小管間質部位,可引起血尿;阻塞輸尿管易發生腎絞痛;結石梗阻尿路可以繼發引起尿路感染,可有典型的腎盂腎炎表現如腰痛、尿頻、尿急、尿痛、發熱等,伴尿中白細胞增多、尿細菌培養陽性,病程遷延可達10年之久,易被誤診為慢性腎盂腎炎,再如本例首發癥狀即為腎絞痛、血尿等尿路結石的表現,數年之后才出現痛風性關節炎,易被誤診為尿路結石。事實上為高尿酸性腎病的癥狀出現在典型關節炎癥狀之前。
因此,B超檢查發現腎結石的患者,需注意有無關節腫痛病史,應常規檢查血尿酸,并分析結石的性質(采用X線檢查尿酸結石多不顯影,有助于鑒別)。確診后中藥對癥治療為主,包括降尿酸,感染者予尿培養檢查,并合理使用抗生素如頭孢類、氟喹諾酮類,配合中成藥內服排石或者手術取石等。因泌尿系結石患者禁用增加尿酸排泄的藥物苯溴馬隆等,此時應給予抑制尿酸合成引物別嘌呤醇小劑量起始,逐漸加量。初始劑量每次50mg,每日2-3次;2-3周后增至每日200-400mg,分2-3次服用。血尿酸一般控制在360μmol/L以下,有痛風發作的患者,血尿酸則控制在300μmol/L以下。
二號殺手:慢性尿酸鹽腎病
慢性尿酸鹽腎病屬高尿酸性腎病的表現形式之一,因尿酸鈉結晶沉積于腎髓質間質,引起腎間質炎癥反應,繼發出現間質纖維化、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腎小球硬化的現象。先為尿液濃縮功能受損,夜尿增多,尿沉渣檢查通常正常,后逐漸出現腎小管性蛋白尿。隨病情加重,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尿蛋白排出減少、尿酸排出減少,晚期可進入尿毒癥時期。
本病與慢性腎小球腎炎的鑒別
⑴高尿酸性腎病多有反復發作的關節疼痛、痛風石,且高尿酸血癥病史早于腎病病史,而腎小球腎炎為繼發性高尿酸血癥,關節癥狀輕微;
⑵高尿酸性腎病尿蛋白多不超過“2+”,且水腫輕微,而腎小球腎炎可有大量蛋白尿及嚴重水腫;
⑶高尿酸性腎病以腎間質小管病變為主,腎小管功能減退先于腎小球功能減退,故早期見尿液濃縮功能受損、夜尿增多的現象,血壓不高或偏高,而腎小球腎炎以腎小球病變為主,腎小球功能減退先于腎小管功能減退,故見大量蛋白尿、水腫、嚴重高血壓。
尤其注意的是,高尿酸性腎病出現腎功能不全時,血尿酸升高的比例大于血肌酐升高的程度,如血肌酐在132μmo1/L以下時血尿酸大于535μmo1/L,血肌酐在132-176μmo1/L時血尿酸大于595μmo1/L,血肌酐更高時血尿酸大于714μmo1/L。這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腎功能不全繼發的高尿酸血癥不同。這種繼發的高尿酸血癥血尿酸水平僅輕中度升高,如此看來,本例患者的診斷“高尿酸性腎病”沒有疑義。
治療上,降尿酸是手段之一,可選用別嘌呤醇或苯溴馬隆(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后者)。腎功能下降時,如內生肌酐清除率60ml/min,別嘌呤醇應減量,推薦劑量為50-100mg/天,內生肌酐清除率15ml/min時禁用。藥用炭片具有降低血肌酐與尿酸的作用,也可酌情選用。控制血壓、減少蛋白尿常選用ACEI或ARB類,中成藥尿毒清對延緩腎病進展有一定作用。
通過本例可知,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需適時啟動治療。對于高尿酸血癥合并代謝性疾病、心血管危險因素和心血管疾病者,一般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時即可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及藥物治療。無上述影響因素者,若血尿酸大于上述值但540μmol/L,需進行生方式干預3-6個月,無效可配合藥物治療,當血尿酸540μmol/L時,直接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及藥物治療。另外,建議高尿酸血癥患者至少每年進行尿常規、腎功能、彩超等檢查,避免高尿酸性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