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時和生后24h內的新生兒保健,使用對象是產科醫生、新生兒科醫生、助產士、護士等參與新生兒早期醫療保健的醫務人員。
新生兒生后24h內保健流程
新生兒出生至生后90min的保健措施
1、生后1min內的保健措施
新生兒娩出后,助產人員報告新生兒出生時間(時、分、秒)和性別。立即將新生兒置于母親腹部已經鋪好的干毛巾上,在5s內開始徹底擦干新生兒,在20~30s內完成擦干動作。擦干順序為眼睛、面部、頭、軀干、四肢及背部。擦干的過程中快速評估新生兒的唿吸狀況。
徹底擦干、刺激后,若新生兒有唿吸或哭聲,撤除濕毛巾,將新生兒置于俯臥位(腹部向下,頭偏向一側)與母親開始皮膚接觸。取另一清潔已預熱的干毛巾遮蓋新生兒身體,給新生兒戴上小帽子。
徹底擦干、刺激后,若新生兒出現喘息或不能唿吸,應立即尋求其他人員幫助。脫掉第一副手套,用無菌止血鉗夾住并剪斷臍帶,迅速移至預熱的復蘇區開始復蘇,務必在1min內建立有效通氣。
生后1min內不建議常規進行口鼻吸引,除非有胎糞污染且新生兒無活力時才進行氣管內插管吸引胎糞。
助產人員檢查母親腹部排除多胎妊娠后,由助手在1min內給母親注射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首選肌內注射,因為肌內注射能更迅速達到藥效峰值。
2、生后1~3 min的保健措施
(1)皮膚接觸:若新生兒狀況良好,不要將新生兒與母親分開,保持新生兒與母親皮膚接觸,除非新生兒出現以下情況:嚴重胸廓凹陷、喘息或唿吸暫停、嚴重畸形、母親出現醫療狀況需緊急處理。建議多胎及剖宮產手術時也進行生后立即母嬰皮膚接觸,但這時需要手術醫生、麻醉師與助產人員更多的配合及手術設施的調整,并在確保母嬰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2)臍帶處理:可在母嬰皮膚接觸同時處理臍帶。助產人員在接觸或處理臍帶之前脫掉被污染的第一副手套,務必確保接觸或處理臍帶的手套和器械是無菌的。如果有其他助手在場,助手需洗手后戴無菌手套處理臍帶。
等待臍帶搏動停止后(約生后1~3 min),用2把無菌止血鉗分別在距臍帶根部2cm和5cm處夾住臍帶,并用無菌剪刀在距臍帶根部2cm處一次斷臍。
WHO的指南建議,在醫院內分娩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條件下,不必在臍帶斷端及周圍使用任何消毒劑(除非有感染跡象),不包扎臍帶,保持臍帶斷端暴露、清潔和干燥,這樣更有利于臍帶脫落。
3、生后90 min內的保健措施
讓新生兒與母親保持不間斷的持續皮膚接觸至少90min。在此期間嚴密觀察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及覓乳征象,當出現流口水、張大嘴、舔舌/嘴唇、尋找/爬行動作、咬手指動作時,指導母親開始母乳喂養,促進早吸吮和早開奶。
母乳喂養是母親和新生兒都要學習的內容,新生兒將經過多次嘗試才能成功母乳喂養。大部分新生兒出生20min后會出現覓乳征象,少數新生兒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不應強迫新生兒和母親進行母乳喂養。醫護人員應該及時進行指導,確保母親正確的哺乳體位和新生兒正確的含接姿勢。
任何常規保健操作,如測量體重和身長、常規查體、注射疫苗等,應推遲到生后90min進行,避免干擾母嬰皮膚接觸和第一次母乳喂養。
母親和新生兒身邊要有醫務人員或家屬照顧,每隔15min監測1次新生兒的唿吸和體溫。若新生兒出現疾病癥狀,則應對新生兒進行檢查并及時處理。
新生兒生后90min至24h的保健措施
在新生兒完成第一次母乳喂養之后進行以下保健內容。可在母親旁邊完成,不考慮先后順序。操作者應洗手,并向母親解釋準備操作的內容和結果。
1、新生兒體檢
確定新生兒健康狀況是否良好或者存在任何問題。檢查內容包括唿吸情況(包括有無呻吟、胸廓凹陷、唿吸急促或緩慢等唿吸困難)、活動和肌張力、皮膚顏色、臍帶外觀、有無產傷和畸形等。檢查結束后,給新生兒手腕或腳踝帶上有身份標識的腕帶。
此時應鼓勵母親與新生兒持續進行皮膚接觸。如果母親由于并發癥等不能和新生兒進行皮膚接觸,應教會另外一名家庭成員(如父親)正確操作方法。
2、測量體重和身長
與母親核實新生兒性別后,測量新生兒身長、體重。稱重結束后清潔體重秤,告知母親和家長體重結果。
3、測量體溫
低體溫可以導致死亡,在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中較常見,出生體重小于2500g的新生兒需要加強保暖或袋鼠式護理等特殊護理,預防低體溫的發生;出生體重≤1500g的新生兒應盡可能轉診至兒科接受進一步救護。EENC指南指出,新生兒的正常腋下體溫是36.5~37.5 ℃。體溫在35.5~36.4 ℃則低于正常,需要改善保暖(如袋鼠式護理)。體溫低于35.5 ℃是危險體征(低體溫)。體溫超過37.5 ℃也是危險體征,除非由于過度保暖所致(例如置于直接光照下)。通過觸摸面部、腹部或足部皮膚可以估計體溫,但測量體溫更為準確。測量腋溫比肛溫更安全。應每隔6 h給新生兒測量1次體溫。使用水銀體溫計,應將體溫計的尖端夾在新生兒的腋窩下,握緊新生兒的上臂以夾緊體溫計,持續5 min后查看結果。測量新生兒體溫時,體溫計必須能夠測量35.5 ℃以下的體溫。每次測量完畢用酒精消毒體溫計。
4、眼部護理
常規進行新生兒眼部護理可以預防嚴重的眼部感染,尤其是在生殖道感染發生率較高地區。EENC指南建議應用預防眼部感染的藥物,推薦使用紅霉素眼膏,也可使用各地醫療衛生機構批準和推薦的藥物。使用紅霉素眼膏時,將長約0.5cm眼膏從下眼瞼鼻側一端開始涂抹,擴展至眼瞼的另一端。另一只眼睛同樣用藥。眼部護理1次用藥即可。如果眼瞼發紅、腫脹或分泌物過多,需專科診療。
5、臍部護理
若臍帶斷端無感染跡象,無需給臍帶斷端外敷任何藥物,包括草藥或其他消毒劑。不要在臍帶斷端上纏繃帶、蓋紙尿褲或包裹其他東西。臍帶斷端應暴露在空氣中并保持清潔和干燥,以促進臍帶殘端脫落。
如果臍帶斷端被糞便或尿液污染,可用清潔的水清洗后擦干保持干燥。如果臍帶斷端出血,需重新結扎臍帶。如果臍帶斷端紅腫或流膿,每日用75%的酒精護理感染部位3次,用干凈的棉簽擦干。如果流膿和紅腫2 d內無好轉,應轉診治療。
6、給予維生素K1
建議常規給新生兒使用維生素K1預防出血,使用劑量是1mg;1500g的早產兒用0.5mg。給藥方式為肌內注射,注射部位為新生兒大腿中部正面靠外側。有產傷、早產、在宮內時母親有干擾維生素K的治療、需要外科手術的新生兒有出血危險,必須肌內注射維生素K1。
7、預防接種
具體接種的疫苗在不同地區會有差異,應遵循當地衛生計生部門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