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物理降溫操作指南

        2018-01-15 14:44 閱讀:5025



        物理降溫是局部或全身,通過傳導與蒸發作用使體溫降低。正常小兒直腸溫度波動在36.5~37.5℃,口溫較其低0.2~0.3℃,腋溫又較口溫低0.3~0.5℃,正常腋下溫度為36~37℃,凡體溫超過正常范圍稱為發熱。

        正常情況下,進食、運動、哭鬧、衣被過厚、環境溫度過高均可致體溫升高;饑餓、少動、保暖不佳時可致體溫降低。

        當體溫超過38.5℃時需對癥處理,若患兒有高熱驚厥史則需提早處理,物理降溫包括局部冷療(冰袋)和全身冷療(溫水拭?。?/p>


        1、冰袋(冰囊)

        降溫機制:冰袋(冰囊)通過接觸傳導達到降溫目的。

        操作方法:將冰袋置于患兒前額或頭頂,冰囊置于患兒體表大血管分布處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等,注意觀察患兒局部皮膚顏色,如出現蒼白、發紺等情況應立即停止用冷,防止發生血液循環障礙或凍傷。30分鐘后測量體溫并記錄,需長時間用冷者應休息1小時后再重復使用,給予局部組織復原時間。

        2、溫水拭浴

        降溫機制:利用溫水接觸皮膚,通過蒸發、傳導作用增加機體散熱,達到降溫目的。

        操作方法:盆內盛32~34℃溫水,拭浴前將冰袋置于頭部,以防拭浴時表皮血管收縮、頭部充血。熱水袋置于足底,避免患兒寒戰及不適。松開床尾及蓋被,不過多暴露,脫去衣服,浴巾鋪身下。

        將浸濕的小毛巾擰至半干,纏于操作者手上,以離心方向拍拭。分別拍拭上肢、下肢、背部,每側肢體或背部拭浴時間3分鐘,全過程不超過20分鐘。

        腋下、腹股溝是大血管經過處要延長拍拭時間,禁止拭浴胸前區、腹部、后頸、足心等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拍拭后用大毛巾擦干皮膚,撤去熱水袋,協助患兒取舒適體位,半小時后復測體溫,若體溫降至39℃以下,取下頭部冰袋。

        在選擇上述兩種物理降溫法時,要注意對患兒隱私的保護,酌情關閉門窗,用床簾或屏風遮擋患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水富县| 日土县| 郴州市| 陆丰市| 齐齐哈尔市| 乐业县| 清水县| 牡丹江市| 渭南市| 公主岭市| 昌吉市| 昌黎县| 太原市| 玉田县| 福泉市| 思茅市| 通山县| 漳浦县| 开原市| 饶阳县| 金堂县| 卫辉市| 盐池县| 渝中区| 龙游县| 礼泉县| 凌海市| 平乐县| 文水县| 遂宁市| 辽宁省| 宾阳县| 高陵县| 大余县| 卫辉市| 宜丰县| 沛县| 福建省| 山东省|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