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從一個方面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往往是浪費時間,因為耐藥性的基因經常會自由穿越于周圍環境、農業及臨床等途徑之間;文章中研究者對追溯到1923年時的資料進行分析,揭示了醫學中抗生素耐藥性的出現和類似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在動物糞便處理過的農業土壤中被檢出兩者之間的平行關系。
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指出,重復使用動物糞便及抗生素替代物會增加土壤細菌運動的能力,同時使得這些細菌出現對新型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如果我們可以減少各個環節中抗生素的使用,或許就可以減少全球抗生素抗藥性的發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就開始在醫學領域使用抗生素,那時候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20年后抗生素被慢慢引入到農業實踐中,而丹麥是首批利用抗生素增加農業生產及動物的生產。
文章中研究者通過對樣本進行分析,測定了特殊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相對豐度,這些基因可以介導細菌對一系列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在1960年之前研究者在動物糞肥中發現了較低水平耐藥基因的出現,20世紀70年代中期研究者發現有選擇性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性基因開始在動物糞肥中增加。從1963年至1989年間這些耐藥性基因在醫院開始出現并且逐步增加。
通過對比兩個時間線,研究者發現土壤樣本中的每一種特殊基因的出現都同醫學中相似類型抗生素耐藥性的進化是一致的,因此目前的問題就是分析哪一個環節中抗生素耐藥性縣發生,是臨床中還是環境中的耐藥性,研究者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可以解釋。后期研究者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目前研究者指出,以金屬來代替抗生素,比如銅,或許就可以增加耐藥性傳播的可能性;除非我們減少抗生素在各個環節中(環境、臨床及農業中)的使用并對其使用進行精細化管理,這樣我們在未來才有可能有效降低抗生素耐藥性的發生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