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部分地區的基層醫院都開始招聘醫護人員,但是很多基層醫院卻反映報的人并不多,醫療人才似乎都已經去了大城市。
醫學院畢業了,未必就會看病。我國正著力推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讓高等院校醫學類專業畢業生以住院醫師身份在大醫院接受系統化、規范化培訓,提高其臨床動手能力,從而培養一批會看病的“標準化”醫生。但推進過程中,規培人才流失成了越來越多基層醫院的“痛點”。
基層醫院招人不敢要本科畢業生
眼下,秦淮中醫院正著手進行二期擴容準備。按照該院確定的“十三五”規劃,未來5年內將打造1個國家級重點專科、1個省級重點、兩個市級重點,“人才是強院之本,5年內將吸納一批臨床人才,其中兩名博士人才。”院長薛亮告訴記者,今年共計劃招錄8名臨床醫生,目前已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網站發出招聘信息,學歷要求必須是碩士以上。
據悉,該院2010年起就設定了這樣的“硬杠杠”,“這一硬性要求其實是為規避一些用人風險。”薛亮告訴記者,按照南京臨床人才培養路徑,畢業生與醫院簽訂就業協議后需送至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鼓樓醫院等國家級規培基地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才能獲得由住院醫師至主治醫師的“晉升綠卡”。規培期間,用人醫院要承擔其基本工資、福利待遇等,每人投入約8萬元/年。學歷不一樣,規培的年限有區別,研究生只需1年,本科畢業生則需要3年,“3年的時間較長,人才流失的風險也大。我們需要支付的報酬超過20萬元,最擔心的是投入了他們卻不回來了。雖說可以簽訂協議制約違約行為,但這屬于單方協議,真正鬧上法庭的話,法律通常會從有利于勞動者的角度裁量。”
薛亮說,此外還要擔心醫院將過多人才送出去規培造成人手緊張。南京紅十字醫院院長張革深有同感:“對于我們這樣規模不大的醫院,都是嚴格按崗設人,如果今年全院招錄8名臨床醫生,兩年按4人/批送出去培訓,就額外增加了醫院負擔。”
規培人才流失率每年約10%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規培后不回來的人中,有的是另攀高枝,有的則是中途考研。前不久,某醫院送出去的規培生就毀約了,想辦法留在了接受規培所在的三級大醫院。“這樣的毀約不僅會給基層醫院帶來經濟損失,更會讓他們陷入用人困境。”這位業內人士說,規培本應是“灌溉機”,但有時成了三甲醫院、民營醫院的“抽水機”,加劇了基層醫院的人才荒。
市衛計委科教處處長朱春霞告訴記者,人才流失確實是規培的一個“痛點”,“上海率先推出住院醫師規培制度,目前每年約2000人接受培訓,其中10%的人才最終沒有回到當初簽約崗位,南京這方面的人才流失情況也大抵相當。”但她表示,醫院不能因一部分規培人才的流失而顧慮重重,“接受3年規培回到工作崗位上的,基本都能成為醫院骨干,醫院還是要舍得投入。”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冷明祥表示,規培是提高臨床醫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可讓基層醫師切實承擔起“守門人”的職責,利于分級診療的推行,“除了政府、醫療機構舍得投入外,人才也須有‘契約’精神,這樣好事才能辦好。”
2020年所有人才須先規培再“找東家”
記者了解到,為規避規培過程中人才流失及人手緊張,很多醫院正在通過醫聯體形式進行“人才協同培養”,“南醫大二附院是規培基地,與他們牽手建立醫聯體后,我們需要規培的人才不再需要完全脫崗,而是由對方派出的專家在我們醫院內部進行相應培訓和帶教。”張革告訴記者。
而高淳區衛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推進規培順利進行,最終能留住人才,今年起,區級財政每年會按數萬元的人頭費,給予縣級醫院及鄉鎮衛生院規培補貼,一方面提高規培人才的待遇,同時也減輕醫院規培費用的壓力。”
“國家也正著力破解這一制度推進過程中的種種難題。”朱春霞告訴記者,按照我國住院醫師規培計劃,至2020年,醫學生5年本科畢業并接受3年規范化培訓后才能找東家,這樣醫院可以直接“拿來就用”。南京目前正在著力推進這一政策的落地。記者獲悉,目前,包括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已取消招收7年制本碩連讀學生,試點探索“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一畢業就有資質給病人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