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手術切除是早期肝癌的首選治療手段,但是由于大多數肝癌患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手術耐受力差,不少患者存在術后肝功能失代償甚至肝衰竭的風險。近年來廣泛應用的局部消融治療,具有創傷小、療效確切的特點,使一些不耐受手術切除的肝癌病人亦可獲得根治的機會。
局部消融治療是借助醫學影像技術的引導對腫瘤靶向定位,局部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直接殺滅腫瘤組織的一類治療手段。主要包括射頻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凍治療、高功率超聲聚焦消融(HIFU)以及無水乙醇注射治療(PEI)等。
臨床常用消融手段:
射頻消融:射頻消融是最具代表性的局部消融治療方式。射頻波本質上是特定范圍內的電磁波,目前醫用射頻大多采用200KHz-750KHz的頻率。當射頻電流流經人體組織時,因電磁場的快速變化使得細胞內的正、負離子快速運動,于是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細胞內的其它分子、離子等的摩擦使病變部位升溫,致使細胞內外水分蒸發、干燥、固縮脫落以致無菌性壞死,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微波消融:微波消融也是我國常用的熱消融方法,微波是頻率為300MHZ-300GHZ的高頻電磁波。目前臨床應用的微波頻率多為2450MHZ。在微波消融中主要通過水分子的劇烈運動摩擦生熱而導致細胞凝固壞死。
目前的研究顯示,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療的效果相似。
消融途徑:
消融的路徑有經皮、腹腔鏡和開腹三種方式。大多數的小肝癌可以經皮穿刺消融,具有經濟、方便、微創的特點。位于肝包膜下的肝癌,特別是突出肝包膜外的肝癌,經皮穿刺消融風險較大,或者影像學引導困難的肝癌,可考慮經開腹消融和經腹腔鏡消融的方法。
適應癥:
局部消融治療可以用于原發性肝癌和肝轉移癌的治療,目前建議的適應癥為:單個腫瘤直徑≤5cm或腫瘤結節不超過3個、最大腫瘤直徑≤3cm,無血管、膽管和鄰近器官侵犯以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為Child-Pugh A或B級的肝癌病人。
常見并發癥:
局部消融治療的創傷小,很少發生并發癥,主要的并發癥包括:針道出血、膽漏、周圍組織或臟器損傷(膽道、膽囊、胃腸道、膈肌、腹壁等)、腫瘤消融不完全等。
肝癌消融治療后的評估和隨訪:
在局部消融后1個月左右,建議復查肝臟動態增強CT或MRI,或者超聲造影,以評價消融效果。對治療后有腫瘤殘留者,可以進行再次消融治療。
完全消融后應定期隨訪復查,通常情況下術后2年內每隔3月復查1次,2年后每半年復查一次,復查內容包括:腫瘤標志物、彩超、MRI或CT,以便及時發現可能的局部復發病灶和肝內新發病灶,及時治療。
專注肝臟良惡性腫瘤、膽道系統、胰腺良惡性疾病以及脾臟疾病的診療。
乳腺及外科內分泌疾病診治,專攻于乳腺疾病,對乳腺增生、乳腺癌的綜合診治近二十年,同時在診治少見的甲狀旁腺疾病方面具有豐富經驗,近年作為骨質疏松門診醫生診治各種骨質疏松癥。
專注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肝內外膽管、膽囊結石、膽囊癌、肝血管瘤,肝膽及胰腺腫瘤、胃結直腸癌伴肝轉移綜合治療,包括介入栓塞化療、射頻消融。
專注普通外科肛腸疾病、胃腸疾病的外科治療,熟練掌握結各類直腸癌、胃癌、胃腸道間質瘤的腹腔鏡微創外科手術治療,痔瘡、肛裂、肛瘺的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