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鼻內鏡手術是近年飛速發展的一項技術,如今已經成為治療鼻竇炎的主流,具體手術方法如下:
一、術前準備:
1、進行耳鼻喉的專科檢查:包括應用鼻內鏡詳細了解鼻腔的基本結構及病變,鼻腔局部的處理。
2、進行全身檢查:并了解全身基本情況。
3、術前抗生素的應用:并應用促進分泌物排出及激素治療,必要時應用抗過敏治療。
4、常規行眼科臨床檢查,包括視力、視野、眼壓、眼球運動、瞳孔、眼底等。
5、鼻竇冠狀位CT檢查,詳細了解鼻竇的病變情況,以作為手術的依據。
二、手術程序:
1、體位:仰臥位。
2、麻醉:經口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及鼻腔表面麻醉。
3、手術原則:功能性鼻內鏡手術的手術原則是清除病變,保留功能,盡可能縮小手術范圍及減少鼻內不必要的損傷。手術切除的范圍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手術并發癥:
鼻竇的周圍與許多重要的解剖結構相鄰,如前顱底、硬腦膜、眶內視神經、頸內動脈、海綿竇等。一旦發生并發癥,常引起十分嚴重的后果。例如:鼻出血,眶內血腫,視神經損傷,腦脊液鼻漏等。因此重在預防。
四、術后處理:
1、一般處理:取半臥位,注意出血情況,全身抗生素的應用,促進分泌物排出及激素治療,對癥治療及體溫監測。
2、常規眼部檢查。
3、刀口處理:
第一階段:術后2周。常規術后48小時抽出鼻腔填塞紗條,使用麻黃素收縮鼻腔,而后每日或者隔日在鼻內鏡引導下用吸引器吸出血凝塊及鼻腔分泌物,使各個竇腔引流通暢,另外,每日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一次,連續5―7天。一般2周內痂皮可逐漸減少直至完全消失。
第二階段:術后3個月內。原則上每隔一周或者兩周來醫院復查一次,應用鼻內鏡對術腔進行詳細檢查。對所有新生的肉芽及痂皮進行徹底清除,分離粘連。這個階段是保證手術效果的最重要的階段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第三階段:療效維持階段,長達術后半年以上。每個月或者兩個月復查一次,遵醫囑來院復診。
因此,術后的隨診復查十分重要。尤其是初始階段是控制復發的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