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臨床上根據小兒出現顱腦損傷的原因、病情,可以進行以下癥狀分類:
一、新生兒顱腦損傷:
新生兒多數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因顱骨變形導致顱內出血,患兒可出現面色蒼白、產后不哭、肢體活動減少等不適癥狀。
1、頭皮外傷:一般包括胎頭水腫、頭皮挫傷、帽狀腱膜下血腫,無血腫但有頭皮撕裂傷。
2、顱骨骨折:一般包括顱骨縫重疊骨折、枕骨線性骨折、凹陷性骨折。
3、顱內出血:新生兒很常見,死亡率超過50%,幸存者致殘率高達50%左右,以后可出現發育遲緩,常見的出血部位及臨床表現硬腦膜下出血、面色蒼白、表情淡漠、肌肉松弛、哭叫無力、偶爾痙攣、發紺和呼吸暫停;腦室出血、煩躁、抽搐、意識淡漠、面色蒼白、心動過速等癥狀;腦實質出血、體溫低、尖叫、不安、呼吸淺而不規則、肢體強直性抽搐。
4、腦挫傷:腦挫傷的新生兒在出生后即能見到肢體癱瘓,生后1周左右,由于腦水腫的發生,可出現肢體癱瘓加重、吐奶和意識淡漠等臨床癥狀。
二、兒童顱腦損傷:
患兒臨床癥狀較為嚴重,可出現生命體征紊亂、意識障礙等不適癥狀。
1、頭皮挫傷:頭外傷著力點處的頭皮有挫傷痕跡或青紫,局部有壓痛,無須特殊治療。
2、皮下血腫:血腫較小、局限在損傷部位,頭皮外凸,有波動或有壓痛,一般無須特殊治療,2周后自行吸收,不愈者,可穿刺抽吸加壓包扎。
3、帽狀腱膜下血腫:血腫大小不一,大者可波及全頭,造成頭部變形,血腫內含血量高達數百毫升,傷兒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表現,如面色蒼白、脈搏細數,常因受傷面積較大或打斗抓扯頭發所致,亦或長發兒童的頭發被機械攪扯所致。
4、顱底骨折:顱底骨折多由間接外力所致,一般將顱底骨折分為顱前窩骨折、顱中窩骨折和顱后窩骨折,一般表現為腦脊髓液鼻漏和耳漏,顱中窩顱骨折臨床上可以表現為嗅覺功能減退和眶周廣泛瘀血的“熊貓眼征”,另外,依顱底骨折部位不同和嚴重程度不同,可引起眶上裂綜合征、視神經損傷、顱內積氣、頸內動脈-海綿竇漏、致死性鼻出血等臨床癥狀,顱底骨折嚴重者可于傷后立即死亡。
5、腦損傷:由于兒童顱腦的生理解剖特點,對損傷的耐受性比成人要好,特別是嬰幼兒,腦損傷后的癥狀相應也較輕,但病情變化迅速,嚴重程度不容忽視,臨床上將腦損傷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腦損傷形成于受傷當時,主要為腦震蕩和腦挫裂傷,繼發性腦損傷形成于傷后一段時間后,主要為腦水腫和腦血腫。
擅長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治療神經外科常見疾病及疑難病癥。
腦外傷、顱底腫瘤、腦血管病等神經外科疾病,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方面有較高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