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三級甲等

        介紹: |基本概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骨科,于上世紀30年代由任廷桂教授和李鴻儒教授共同創建。經過歷任主任(李鴻儒教授、周公南教授、蔣知節教授、張志玉教授、黃煌淵教授)的不懈努力,華山骨科在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開拓和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早在上世紀50年代骨科就開始開展脊柱結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術,1967年在國內率先開展...   展開>>

        介紹: |基本概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骨科,于上世紀30年代由任廷桂教授和李鴻儒教授共同創建。經過歷任主任(李鴻儒教授、周公南教授、蔣知節教授、張志玉教授、黃煌淵教授)的不懈努力,華山骨科在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開拓和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早在上世紀50年代骨科就開始開展脊柱結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術,1967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人工頸椎置換術獲得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獎,1970年開始開展頸椎前路手術和脊柱骨折的前路減壓治療,80年代開展脊柱側彎手術矯形治療。華山骨科于上世紀60年代先后參與重慶醫學院和新疆醫學院骨科的創建,上世紀80年代衍生出獨立的華山手外科。進入新千年后,在科室主任姜建元教授的帶領下,華山骨科獲得了長足發展,成為衛生部首批臨床重點專科。作為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常委以及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專科分會候任主委所在單位,華山骨科在專業領域中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全科現有員工3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人,副高級職稱7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4人。華山骨科現分為脊柱外科、關節外科、足踝外科和創傷骨科四個亞專業組,醫療服務范圍既包括骨科各類疾病的常規診治,又涵蓋骨骼運動系統的各類嚴重畸形及腫瘤性疾病的系統治療。逐漸形成了以脊柱退變性疾病規范化與微創化診療、髖膝肩肘關節置換、足踝部嚴重畸形矯正、四肢復雜骨折處理為代表的臨床特色診療技術。目前年門急診診治各類骨科疾病患者近70000人次,年手術量近3000臺。除完成日常的醫療工作外,華山骨科長期以來還承擔著醫療援非,新疆、云南、貴州等西部偏遠省份的醫療對口支援任務,以及大量的賽事醫療保障任務(包括“F1中國大獎賽”、“國際田聯黃金大獎賽”、“花樣滑冰錦標賽”、“世界游泳錦標賽”)等。近年來,華山骨科的科研工作始終堅持以臨床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為研究目的、立足于現階段國人骨科疾患的實際特點,緊緊依托華山(國際)應用解剖研究與培訓中心(PARTI),先后在脊柱、四肢關節、足踝等部位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應用解剖學研究;同時,積極開展“醫工結合”,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廣泛合作,著重于骨科相關疾病的基因篩查與診斷、運動系統功能解剖與生物力學研究。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基金數十項,并先后參與了國家“863”計劃、衛生部專項研究基金等多項科研重大項目,累計獲得科研經費達千萬元。發表了大量高質量的學術文章,為業內同道所認可。華山骨科不僅注重自身發展,同時努力為全國骨科臨床醫師打造一個醫學繼續教育的平臺。在學校及院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骨科先后成立了“復旦大學脊柱外科中心”和“華山(國際)應用解剖研究與培訓中心(PARTI)”。一流的硬件基礎設施、全面系統的課程內容,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骨科同道。現“華山骨科應用解剖系列培訓課程”每年舉辦近20期,培訓的臨床骨科專科醫師平均每年近450人次;課程內容涵蓋脊柱、創傷、關節、足踝等各亞專科領域。華山骨科不僅建立了一個設施一流的研究培訓中心,打造了一支專業而成熟的培訓團隊,形成了一套緊扣臨床的系列培訓課程,更為重要的是形成了“注重臨床、注重技能”的培訓理念,讓眾多的臨床專科醫生真正地提高了手術技術,從而更好地服務患者、造福民眾,并為當前完善醫學教育培訓體系、探索醫教協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上述成績的取得,不僅得到了業界同道的認可,同時也受到國內外知名院校、學術團體以及其他醫療相關單位的青睞。近年來,華山骨科先后與國際知名醫療機構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繼續教育合作項目。特別是與美國MayoClinic合作,舉辦面向中美骨科醫師的“HUASHAN-MAYO脊柱論壇”、“HUASHAN-MAYO肩肘論壇”等課程。其中,“HUASHAN-MAYO脊柱論壇”更是成為首個跨國中美聯合長期培訓項目,得到美國繼續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CME)認可,參加課程培訓的國內學員除獲得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學分外,同時可獲得ACCME在國內首家頒發的培訓證書與醫學繼續教育學分。截至2014年底,“華山骨科應用解剖系列培訓課程”已開辦整整十年,期間共培訓了全國近4500名臨床骨科醫生。十年的努力與探索,使華山骨科臨床專科培訓模式得到了業界同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在“華山骨科應用解剖系列培訓課程”開辦十周年的紀念活動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啟德院士對骨科團隊十年的努力也表示了肯定與鼓勵,并對華山骨科在醫學繼續教育事業中所獲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華山骨科舉辦的骨科應用解剖培訓課程,重在臨床、重在操作,為臨床醫生的培訓特別是骨科醫生的專科培訓,積淀了成功的經驗,對整個醫學高等教育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經驗。”|亞專科特色|--------------【脊柱外科】基本概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骨科早在上世紀50年代即已開展脊柱相關手術,是全國最早開展此類手術、并成立脊柱專業組的科室之一。作為華山骨科的傳統特色專科,脊柱外科既往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1958年開始開展脊柱結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術,1967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人工頸椎置換術獲得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獎,1970年開始開展頸椎前路手術和脊柱骨折的前路減壓治療,80年代開展脊柱側彎手術矯形治療。近年來,在科室主任姜建元教授的帶領下,脊柱外科在醫、教、研等多個方面均得到發展,已成為擁有優秀學科團隊、在國內外皆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品牌專科,并與美國梅奧醫學中心(MayoClinic)等國際一流院校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臨床、科研和教育培訓等合作關系。脊柱外科目前擁有教授(主任醫師)2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5名、住院醫師2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名;在讀博士研究生9名,碩士研究生2名。臨床工作:脊柱外科自成立以來,常規開展各類脊柱疾病的手術與綜合治療。理念上,倡導脊柱疾病臨床診療規范化、手術操作微創化,始終以不斷提高患者的醫療安全為臨床工作的第一要務。在術中導航、肌電監護以及手術技術不斷改進的基礎上,擁有業內一流的手術安全性。目前主要開展的特色項目包括:(1)腰椎退變性疾病的微創治療:包括肌間隙微創入路腰椎后路減壓(融合)術、各類通道輔助下微創腰椎后路減壓(融合)術、孔鏡下微創髓核摘除術、腰椎斜向微創椎體間融合術(OLIF)、腰椎側方微創椎體間融合術(XLIF/DLIF)等技術。(2)頸椎退變性病的規范化診治: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融合術、頸椎hybird技術、頸椎后路單開門減壓椎管成形術、頸椎后路雙開門減壓椎管成形術、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減壓(融合內固定)術等。(3)脊柱占位性疾病(腫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綜合診治:腫瘤性疾病的介入治療、感染性疾病的綜合干預,以及各類手術干預措施,包括腹膜外入路、側方入路、后方入路病灶清除重建,椎管內腫瘤切除術后的結構功能重建等;(4)青少年脊柱側彎、成人退變性側彎、半椎體、椎體分節不全畸形、脊柱后凸畸形、上頸椎寰樞椎半脫位,以及侏儒癥、強直性脊柱炎等特殊脊柱疾患的治療;(5)此外,還包括平山病、脊柱骨折脫位、頸脊髓損傷等脊柱、脊髓疾患的外科治療。目前我院脊柱外科臨床診療范疇已涵蓋脊柱所有疾患,開展的脊柱手術技術同步于國際發展,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科研情況:脊柱外科科研工作在立足于脊柱應用解剖學研究的基礎上,始終以臨床實際問題為切入點,以脊柱退變性疾病為主要研究載體,先后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諸多科研項目的資助,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現階段,研究內容逐漸延伸至脊柱脊髓多模式影像學研究、生物力學研究以及符合國人解剖學特征的新型脊柱器械與內置物的研發等領域,有望取得更為顯著的研究成果。近年來,脊柱外科在平山病發病機制與臨床病情量化評估、椎間盤退變發生機制與干預、特發性脊柱側凸發病機制及動物模型的建立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績。脊柱外科目前承擔國家級基金項目、以及教育部、衛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10余項,累計科研經費近400萬元。每年發表SCI收錄期刊及國內權威期刊論文數十篇;組織編寫的《脊柱應用解剖圖譜》,以其原創性及新穎性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一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專科培訓:2004年10月,由我院脊柱外科牽頭創建了復旦大學第一個臨床與培訓中心——復旦大學脊柱外科中心,下設有“脊柱應用解剖實驗室”,同期舉辦了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班——第一屆“脊柱應用解剖與手術技術學習班”,受到了參與醫師的一致好評與認可。由此逐步形成了“華山骨科應用解剖系列培訓課程”,并建立了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臨床醫師解剖培訓平臺——“華山(國際)應用解剖研究與培訓中心(PARTI)”。現已培訓國內脊柱外科醫生2000余人次,并為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地的脊柱外科醫生提供培訓。設施一流的培訓空間、穩定而成熟的培訓團隊、緊扣臨床實際的課程安排,以及“注重臨床、注重技能”的培訓理念,不僅受到了國內外骨科同道的肯定與認可,也受到國內外知名院校、學術團體以及其他醫療相關單位的青睞。近年來,先后與美國MayoClinic、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Medtronic、Johnson&Johnson等脊柱外科領域知名單位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脊柱外科繼續教育項目的合作。其中與MayoClinic定期合作舉辦面向中美兩國脊柱外科醫生的“HUASHAN-MAYO脊柱論壇”,該課程獲得美國繼續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CME)認可,并頒發ACCME培訓證書與教育學分;與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骨科合作開展的脊柱外科微創技術培訓課程,深獲廣大脊柱外科同道的贊譽。專家團隊:姜建元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呂飛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馬曉生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夏新雷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王立勛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關節外科】基本概況:關節外科,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黃煌淵教授率先在國內引進關節鏡技術,并在國內較早開展關節外科的微創治療以及國產人工關節置換。90年代初開始,應用進口人工髖、膝關節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骨關節炎、髖關節發育不良(DDH)、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周圍腫瘤、關節陳舊性結核等病種,獲得了滿意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已開展各類關節鏡下手術。同時全面開展各種關節手術,涉及髖、膝、肩、肘等關節置換和成形術。現關節外科每年關節置換手術量300余臺,關節鏡下手術量400余臺,并逐年增加。2003年,關節外科與交通大學合作,應用三維重建技術、定制人工髖臼治療一例髖臼惡性腫瘤病人,使病人避免了截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肢體功能,也為關節周圍復雜腫瘤的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近年來,針對髖、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進行了圍手術期“雞尾酒療法”的鎮痛方法,使病人術前痛閾提高、術后傷口疼痛大幅度減輕,患者能盡早地進行肢體功能康復鍛煉,從而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隨著微創手術治療關節置換的推廣,我科自2001年起采用微創單切口、微創雙切口、OCM入路等微創入路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結合圍手術期鎮痛療法,使病人可以早期下床行走,大大縮短了康復時間。除此之外,早期股骨頭壞死的保髖治療也是關節外科特色之一,我科在國內較早開始使用髓芯減壓結合鉭棒植入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2014年開展的第一臺SUPERPATHS入路下的微創關節置換術,為華東地區首例。臨床工作:骨科關節外科的臨床特色在于關節及周圍疾病的診治,如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頸骨折、關節運動損傷及四肢骨與軟組織腫瘤等。主要開展手術包括:全髖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股骨頭置換、髖膝關節翻修、微創髖膝關節置換、表面髖關節置換和腫瘤型人工假體置換手術;關節鏡下關節清理、滑膜切除、半月板成形、半月板修補、軟骨成形、微骨折、韌帶修補、韌帶重建等關節鏡微創手術;股骨頭壞死保頭手術、腫瘤穿刺和切開活檢、良惡性腫瘤切除和重建、截骨矯形和功能重建等。科研情況:關節外科目前累計發表SCI  收起>>

        專家列表

            • 主任醫師
            • 副主任醫師
            • 主治醫師
              科室 時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暫無出診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成安县| 德化县| 商南县| 根河市| 东至县| 甘南县| 台湾省| 渭南市| 六安市| 香格里拉县| 涡阳县| 三都| 梁河县| 五大连池市| 富顺县| 桃园县| 拜泉县| 怀远县| 北海市| 长葛市| 井研县| 招远市| 天门市| 漯河市| 林甸县| 嘉义市| 嵩明县| 紫金县| 开江县| 丹江口市| 塔河县| 酒泉市| 青阳县| 延庆县| 武定县| 句容市| 六枝特区| 通河县| 麻城市|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