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三級甲等

        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放射科,成立于1933年,創始人為我國著名放射學家、醫學教育家鄒仲教授。科室經過70多年的發展和幾代人的努力,已成為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醫教研成績突出的具有鮮明特色科室之一。1997年被國家教委評為“211工程”影像醫學重點學科,學科點是國內最早建立博士點之一,2001年同神經內外科一起被復旦大學評為重中之重學科。2002年...   展開>>

        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放射科,成立于1933年,創始人為我國著名放射學家、醫學教育家鄒仲教授。科室經過70多年的發展和幾代人的努力,已成為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醫教研成績突出的具有鮮明特色科室之一。1997年被國家教委評為“211工程”影像醫學重點學科,學科點是國內最早建立博士點之一,2001年同神經內外科一起被復旦大學評為重中之重學科。2002年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學科。為中華放射學會主委單位,上海市放射診斷質控中心掛靠單位和主委單位; 中國女醫師協會醫學影像專委會主委單位;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編輯部所在地。科室已有多項成果獲得鑒定和推廣應用。曾獲得國家科委發明獎一項,衛生部和上海市科研成果獎多項。科室創辦初期,積極從國外引進透視X線機、攝片機、X線深度治療機等設備,開展普通X線診斷與治療工作。1979年,放射科引進了國內第一臺頭顱CT機,率先開展頭顱CT檢查,在神經系統疾病診斷中獲得了大量的臨床經驗。1986年又引進了全身CT機,將CT廣泛應用于胸、腹部檢查。1988年引進MRI機,是國內最早引進MRI機的單位之一。1990年在國內最先引進了數字攝影X線機(DR,SFX-30);1991年購置第一臺DSA設備,同時開設介人病房,積極開展腦血管及全身其他部位血管造影和介入放射學工作。1995年在國內首家引進了電子束成像系統即EBIS,主要用于心臟和冠狀動脈檢查。1997年引進1.5T高場強MRI儀,在國內率先開展神經影像的功能MRI研究。2002年7月底成功安裝亞洲首臺16層螺旋CT,在心臟、血管、低劑量CT胸部體檢、空腔臟器三維重建、臟器灌注成像方面積極探索,獲得寶貴的臨床經驗。2003年4月又在國內率先引進3.0T超高場強MRI儀,并深入開展腦功能(fMRI)研究。 2009年引進全球最先進的256層螺旋CT-Brilliance iCT(極速CT)和新型3.0T磁共振掃描儀,積極開展分子影像學研究。近年來科室又積極籌建PACS系統,實現集中打印,使放射科工作流程得到優化,最大程度地滿足了醫療的增長,醫療質量不斷提高。科室業務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近年來受檢人數接近30萬人次/年。同時更注重醫療質量的提高,實施多項措施來保證醫療質量,嚴格按照JCI要求,規范各項操作,使其更加標準化、合理化。對患者提供人文關懷,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高病人滿意率。承擔復旦大學研究生課程和本科生“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工作,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3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10年創立了影像醫學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加強住院醫生培養;每年負責30名全國各地進修醫生的教育。為全國輸入大批具有競爭力的影像醫學人才,建科以來培養并調往國內、外其他醫院任正、副主任者近100名。本科室現有醫技人員88人 其中華山醫院終生教授1人,此外教授、搶救主任合作醫師4人 發現副教授、搶救副主任合作醫師13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9人,科室迄今已畢業博士后4人,博士生近100名,碩士生50余名,現在讀博士生10名,碩士生12名。科室第一屆主任鄒仲教授曾任第一屆上海放射學會主任委員。第二屆主任陳又新教授曾任第二屆上海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于58年調北京任解放軍307醫院放射科主任和副院長。第三屆主任劉德華教授,于79年去美國任Temple大學醫院神經放射科副主任,后提升為主任。第四屆主任陳星榮教授,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原華山醫院院長,曾任第二屆、第三屆上海放射學會主任委員,中華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第五屆主任沈天真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四屆上海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現任科室主任馮曉源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現任主任委員,國際放射學會執行委員,衛生部大型醫學影像裝備專家組成員,上海放射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曾任華山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影像系主任,中華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放射學會主任委員。現任科室副主任耿道穎教授為博士研究生導師,華山醫院黨委副書記,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神經專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上海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醫學影像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女醫師協會副會長。現任科室副主任姚振威副教授為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青年委員,上海分會神經學組委員。| 科室特色 |--------------科室在長期的醫療和科研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神經影像為主體,充分利用各種最新技術進行開發和臨床應用的鮮明特色。深入開展了腦血管病、腦腫瘤和腦功能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近年來科室積極引進新儀器和新技術,深入研究腦功能MRI和腦腫瘤分子影像學。同時廣泛開展DSA全身各系統的介入診斷和治療,其中腦血管疾病、脊髓血管畸形和海綿竇動靜脈瘺(CCF)的治療等頗具特色。科室還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定期交流。|科研情況 |--------------一、發表論文:以華山醫院放射科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論文累計超過500篇;近5年來在核心期刊發表科研論文200多篇,其中SCI論文31篇;20余篇論文入選國際上影響最大的北美放射年會和歐洲放射年會并做交流發言。二、成果及獲獎情況:出版專著20本,其中2本被評為衛生部優秀圖書三等獎和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科研成果獲獎17項,其中國家級獎1項、省部級獎8項。“華山-200型硫酸鋇”獲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家科委三等發明獎;“原發性肝癌的MRI診斷”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星形膠質細胞瘤MRI定位定性體系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腦磁共振新技術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聯合結構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腦早期損傷和功能重組”獲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5篇;上海市“三槍杯”創造發明獎3項;上海市科技論壇優秀論文5篇;復旦大學臨床醫療成果獎1項。三、主要基金項目:目前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7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4項,種子計劃2項,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2項,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2項,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2項,百人計劃1項,985工程重中之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綜合診治”1項;國際合作1項,橫向合作2項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磁共振成象(MRI)評價急性心肌梗塞后再灌注的原理和臨床應用;腦功能成像評價腦皮層運動功能重建;基于數據挖掘和綜合模型的腦磁共振圖象分析和診斷;Endoglin靶向MR和熒光雙模式脂質納米對比劑界定膠質瘤邊界實驗研究;TRAIL基因靶向誘導鼠腦膠質瘤細胞凋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及病理機制研究;跨大腦半球運動功能重組的神經網絡聯接性研究;顱內動脈瘤血流動力學-基于3D-DSA的計算機模擬。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腦部疾病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早期腦腫瘤MRI;MR彌散張量成像對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等。衛生部科研基金:動態腕關節的MRI研究。同時積極主持與參與“十一五”神經系統影像學攻關項目和973重大項目課題研究。| 專家團隊 |--------------現任科主任:馮曉源副主任:耿道穎、姚振威技師長:洪泳全科現有各級醫師共88人,其中華山醫院終生教授1人,正高級醫師4人,副高級醫師13人,主治醫師8人,住院醫師5人,技術及其它各級人員58人。終身教授:陳星榮教授、主任醫師:馮曉源、耿道穎、李克、黎元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姚振威、陳爽、劉含秋、何慧瑾、梁宗輝、張曉龍、楊艷梅、余俊、周林江、初曙光、湯偉軍、張家文、張俊海副主任技師:鐘國康  收起>>

        專家列表

            • 主任醫師
            • 副主任醫師
            • 主治醫師
              科室 時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暫無出診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棣县| 安化县| 安泽县| 璧山县| 凤阳县| 榆社县| 祁阳县| 宝应县| 河间市| 靖江市| 团风县| 天柱县| 定日县| 米泉市| 桓仁| 荃湾区| 特克斯县| 抚松县| 怀远县| 北票市| 内丘县| 顺平县| 河池市| 乐昌市| 双桥区| 邹平县| 黔西| 吴忠市| 登封市| 交城县| 台江县| 塔河县| 岳池县| 从化市| 乌兰县| 高密市| 洛阳市| 鱼台县| 盐亭县| 铜梁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