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中醫科成立于醫院開診之始(1956年),是集中醫臨床、科研、教學于一體的綜合學科,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科研三級實驗室,2012年,榮獲衛生部“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示范單位”稱號,同年中醫內分泌專科獲批湖北省“十二五”中醫重點專科。該科依托武漢大學綜合優勢,通過幾代中醫人的群策群力,合理定位,重點規劃,以臨床為中心,以科研、教學促發...
展開>>
介紹: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中醫科成立于醫院開診之始(1956年),是集中醫臨床、科研、教學于一體的綜合學科,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科研三級實驗室,2012年,榮獲衛生部“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示范單位”稱號,同年中醫內分泌專科獲批湖北省“十二五”中醫重點專科。該科依托武漢大學綜合優勢,通過幾代中醫人的群策群力,合理定位,重點規劃,以臨床為中心,以科研、教學促發展,該科整體水平和實力均有質的提升,成為中部地區極具影響力的中醫重點建設科室。中醫科設有中醫病房、中醫門診、中醫名醫工作室、中醫針灸室、中醫特色治療室、中醫科研三級實驗室等。中醫科承擔中醫及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對內科系統各種腫瘤、內分泌、腎病、老年性疾病、呼吸性疾病、風濕病、心血管疾病的中醫基礎與臨床研究頗具特色,開設有中醫腫瘤專科門診、中醫內分泌、婦科、針灸、治未病專科門診、中醫專家門診、中醫普診等,配備有中醫特色針灸理療室和中醫名醫工作室。臨床重點方向為內分泌和腫瘤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中醫內分泌專科是湖北省中醫重點學科;中醫學教研室配備有多媒體教學設備,能滿足各層次理論和實踐教學要求;同時設有中醫科研三級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醫內分泌)以配合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年來,中醫科不斷開拓進取,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既有傳承,更有創新!積極發揮中醫學科優勢,積極挖掘中醫預防醫學、中西結合治療學的特色,在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基礎上,以中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依據,積極制定富有中醫特色的臨床治療方案,充分體現中醫藥科學價值和豐富內涵。積極拓展具有中醫特色的治療途徑。1、開設中醫腫瘤專科門診,腫瘤疾病是危險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該科治療腫瘤專家張瑩雯教授根據中醫理論以及長期防治腫瘤的驗方、臨床經驗,創導了中醫治療腫瘤的“抑癌扶正平衡療法”經過近30年臨床驗證,中藥能有效改善腫瘤患者臨床癥狀,部分抑制瘤體生長,從而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抑癌扶正平衡療法”核心思想為“抑制腫瘤,扶助正氣,平衡陰陽,調整機體內環境,激發自身免疫力”,其治療腫瘤的特點和優勢:整體治療和局部治療相結合,抑制腫瘤而不傷正氣。持續治療以求全身陰陽的動態平衡,長久遏制腫瘤生長、復發和轉移。全面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從根本上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同時,“抑癌扶正平衡療法”與三大治療方法--手術、放療、化療配合治療腫瘤,有顯著優勢:(1)與手術結合在腫瘤手術期間應用時注意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區別:術前配合本法可以糾正陰陽失衡,擴大手術適應癥,增強體質。治療以扶持正氣,強壯體能,為手術作準備為宜。術中采用本法,調整脾胃功能,使氣血得以恢復,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患者手術耐受力,促進傷口愈合,恢復體質,從而促進早日康復。術后采用通過本方法調節機體機能,使正氣充沛,邪毒消除,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生存率,預防復發和轉移。使疾病得到更好的及時的控制,防治術后的復發和轉移。(2)與放療結合“抑癌扶正平衡療法”可減輕化療、放療毒副作用,增強抗腫瘤療效,提高機體免疫力,放療、化療期間的采用,可驅邪扶正,使放療完成和有效率大為提高。放療后間歇期間,采用扶正固本平衡治療原則恢復患者體質。使腫瘤患者放療、化療后體內內環境達到新的平衡。有增敏作用,增加病變部位癌細胞對射線的敏感生,降低對放療不敏感的乏氧癌細胞數。還有減毒作用,減少并降低放療的毒副作用,治療放療引起的局部和全身的副損傷,提高療效。(3)與化療相結合本法與化療相結合能減少、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增強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減少耐藥性的產生,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化療對癌細胞的敏感性。如減輕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抗機體衰弱、炎癥反應,且扶正類中藥與化療藥合理配合使用,可在扶助正氣的同時,增強化療藥物抗癌效果,且有序迅速消除化療過程中的毒副反應。2、開設“治未病”門診,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將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中醫養生原則引入治未病門診,中醫專家根據不同體質、健康狀態、易患疾病等,制定詳細的個體化健康調養干預方案,從起居調養、藥膳食療、情志調解、針灸推拿、養生方藥等方面指導不同體質的個體合理選用中醫非藥物干預,從而達到中醫治未病中“治其未發”的目的,達到扶正祛邪,調節氣機、通利關節。3、開設有中醫體質辯識體檢項目與該院體檢中心聯合,將現代醫學的體檢項目與傳統的中醫體質辯識結合起來,針對個體體質陰陽的偏頗給予具有中醫特色的個性化的飲食調護、精神調攝、動靜相宜調養、穴位按摩保健等系列中醫保健報告。體質是稟受于先天,調養于后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等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它充分體現出中醫學“形神合一”的觀點。陰陽平和體質是功能較為協調的體質類型。偏陽體質是偏于亢奮、偏熱、多動等特性的體質。偏陰體質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靜等特性的體質。體質偏頗說明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可指導養生。在臨床可指導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在體質辯識過程中,我們給予體檢者明確的體質辯識報告,使受檢者了解自己的體質類型、易患疾病、健康狀態。并根據中醫辯證、亞健康狀態評估等提出相應的調養糾偏的中醫健康保健原則,達到平衡陰陽,健體強身防病的目的。4、全電腦多功能藥化汽療機治療技術中醫科開展的采用新型智能治療儀,利用現代科技將藥物激活變成具有活性的分子微粒,通過特別裝備自動定時定溫地對人體患病部位、穴位、經絡病變區實施有效的熱植汽波和藥液的反復沖擊給藥,使藥物迅速透過皮膚直達病灶,同時隨機感應,貼身按摩加速了藥物滲透,達到藥療、汽療、溶療、坐療、按摩等多種功能。達到治療頸、腰椎病,軟組織損傷,各種骨折,皮膚病,減肥等的目的。5、開展有傳統針灸及電針治療新技術門診,治療各種臨床疾病如:各種頭痛,腰腿痛,婦科病,胃腸病等。6、利用傳統中醫辯證診療手段,結合最新的檢測指標,治療更年期綜合癥,糖尿病腎病,男科病等。7、采用穴位敷帖中醫辯證技術開展冬病夏治、三九貼的診治療法,取得較好臨床效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目前中醫科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副主任醫師1名、碩士4名、博士2名,學術梯隊合理。并且選派優秀青年醫師到日本神戶大學進修,中醫學科還憑借武漢大學的資源優勢結合本學科特點,加強學科建設,加強人員梯隊建設,注重在職人員的再教育工作,先后有兩位青年醫師攻讀博士學位。同時,積極關注與本學科相關的新技術、新業務、新進展,并酌情引入臨床醫療活動中,以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醫療設備配備心電監護系統、血液生化分析儀、中頻治療儀、電針治療儀、中藥熏蒸治療儀等現代化診療儀器以適應臨床醫療的需要。常年承擔收治各種內科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危重癥病人的診療及救治工作。科研成果在臨床、教學基礎上,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我們將長期的臨床經驗進行總結,通過申報課題的形式將其進行更深入的探究,為臨床治療提高理論依據。努力做到以項目帶動學科發展,學科發展促進項目深化,以科研帶動醫療、教學,以醫療、教學帶動科研的良性循環。近年來,學科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廳等二十多項課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180篇,其中SCI文章6篇。課題《黃芪多糖對糖尿病防治作用的實驗及臨床應用研究》獲得2010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該科是武漢大學博士和碩士培養點,每年承擔第二臨床學院中醫學教學任務,有專科、本科、研究生教學,對外有中醫藥知識宣講和社會教學任務,為傳播中醫藥文化和宣傳中醫藥知識貢獻力量。服務流程門診分有中醫專科門診(腫瘤、內分泌、婦科、針灸、治未病)、中醫專家門診、中醫普診,并配備專門針灸理療室和中醫名醫工作室;住院部按病種分中醫、中西醫結合兩大診區。大致服務流程是:門診咨詢—專科應診或專家應診—門診治療(含理療)或住院治療。總之,中醫科憑借醫院全方位、大踏步、不斷創新的改革氛圍,在院領導的帶領下,緊跟醫院前進的步伐和醫院行風建設和醫院質量管理年活動的步伐,堅持“醫療質量是科室發展的生命線”的原則,本著“一切為病人,為一切病人,為病人的一切”的宗旨,將“看一個病人交一個朋友”的精神充分體現在科室工作的每一個方面,團結協作,踏實工作,兢兢業業圓滿完成臨床、科研、教學等各方面的工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