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三級甲等

        介紹: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通外科,前身是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外科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普通外科負責人為張挽華。20世紀80年代初,普通外科成為獨立科室,第一任主任為張挽華教授。20世紀90年代初,普通外科劃分為幾個相對固定的專業組:膽道組、肝胰組、胃腸組、血管組和門脈高壓組,1991年普通外科成立了腹腔鏡專業組,1994年成立了腹腔鏡培訓中心,199...   展開>>

        介紹: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通外科,前身是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外科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普通外科負責人為張挽華。20世紀80年代初,普通外科成為獨立科室,第一任主任為張挽華教授。20世紀90年代初,普通外科劃分為幾個相對固定的專業組:膽道組、肝胰組、胃腸組、血管組和門脈高壓組,1991年普通外科成立了腹腔鏡專業組,1994年成立了腹腔鏡培訓中心,1999年設立肛腸病專業組,2003年成立乳腺病專業組,2007年聯合消化科、腫瘤治療中心成立消化疾病中心,2008年成立首個疝外科微創治療全國培訓基地。2012年被評為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019年成立了疝與腹壁外科中心。現任科室主任是原春輝教授,科室有副教授以上專家27人,下設肝臟、胰腺、膽道、胃腸、甲乳、肛腸等多個亞專業組,床位196張。一、普通外科現狀1.科室黨政領導:普通外科主任為原春輝教授(自2022年起任普通外科主任,全面負責普通外科的醫教研工作),主管教學的副主任是馬朝來副主任醫師,主管科研的副主任是孫濤主任醫師,主管醫療的副主任是王行雁副主任醫師,2014年起原春輝主任醫師任普通外科黨支部書記。2.組織框架:普通外科目前劃分為胰腺外科組、胃腸外科組、膽道外科組、肝臟及移植外科組、乳腺外科組及肛腸外科組。其中院本部三個病房,2008-2012年,普通外科本部開放三個病房,位于外科樓7-9層,其中9層和泌尿外科合用一個病房(泌尿外科10張床)。2012年外科樓二病區啟用,原外科樓改為外科樓一病區,普通外科三病房遷至外科樓二病區八層,與普通外科二病房對應,普通外科三病房擴大為整個病房,不再與泌尿外科合用。普通外科一病房主要收治胃腸病和乳腺疾病患者;普通外科二病房主要收治胰腺、肝臟、移植和門靜脈高壓患者,同時下設一個快速康復病房收治闌尾、疝氣、膽囊和甲狀腺等疾病患者;普通外科三病房主要收治膽石癥、膽道腫瘤患者,同時下設一個快速康復病房。普通外科四病房主要收治肛腸病患者,陳朝文主任醫師負責肛腸病房的日常工作,目前位于醫院中央黨校院區,開放床位16張。3.人員結構:普通外科既擁有周孝思、張自順、陸少美等老一輩知名專家,又擁有修典榮、徐智和付衛等一批年富力強的學科帶頭人及學科骨干。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通外科為博士學位授予點,現有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以上專家27人。普通外科現有醫師40人,其中高級職稱醫師占62.5%,中級職稱醫師占15%,初級職稱醫師占22.5%;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比例為95%,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為78.5%。二、普通外科歷程1.60年發展歷程:1955年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開始籌建,外科的籌建事宜由當時的外科總論教研組負責。醫院于1957年破土動工,1958年夏組建三院和三院外科教研組。外科主任為楊克勤副教授,副主任為鄧宗岱醫師,普通外科負責人為張挽華主治醫師。文革期間,軍宣隊和工宣隊將外科、成型外科和運動醫學合并改編為第二連,連長是黨耕町,副連長是周冠漢和芮靜安。文革后期,恢復了文革前的科室建制,外科主任由成型外科主任朱洪蔭兼任,副主任有6人:楊克勤、張挽華、黨耕町、周冠漢、芮靜安、王素珍。20世紀80年代初,外科各專業組各自成為獨立科室并分別任命主任和副主任。普通外科獨立后第一任主任為張挽華教授。1990年8月中知樓落成,內科系統遷往新樓,從那時起,普通外科的床位從60張床擴大到95張,后又擴大到103張。2005年12月,所有外科科室搬入新外科樓,普通外科床位增至123張(包括肛腸科13張床)。20世紀90年代初,普通外科劃分為幾個相對固定的專業組:膽道組、肝胰組、胃腸組、血管組和門脈高壓組。1991年普通外科成立了腹腔鏡專業組。1994年成立了腹腔鏡培訓中心。1997年,由于種種原因腹腔鏡中心解體。1999年肛腸病專業組遷至第二門診部,后遷至北方醫院。2003年成立乳腺病專業組。2003年,血管外科成為獨立科室。近十年來,普通外科影響力不斷擴大,是國內公認的微創中心和疑難病診治中心。普通外科近年來成功診治了許多疑難、危重及少見病患者,如急性重癥膽管炎、消化道出血、大腸癌肝轉移、肝臟胰腺腫瘤等,挽救了患者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008年被衛生部指定為普通外科內鏡技術診療培訓基地,每年定期舉辦“全國腹腔鏡中高級手術培訓班”等四個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每年還舉辦兩期為期3個月的腹腔鏡中高級研修班,每年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近千人。并于2012年入選全國臨床重點建設專科(普通外科)。2.人才培養:普通外科的發展過程中格外重視梯隊建設和青年醫師培養。建院初期,普通外科只有主治醫師2名,無高級職稱者。而現在,普通外科已經形成鮮明的人才梯隊。其中修典榮為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肝臟學組成員,徐智為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學組成員,付衛教授為中華醫學會實驗外科學組成員,原春輝為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學組成員,姚宏偉(2016年調離)為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外科學組成員。充分彰顯了普通外科整體學術水平。普通外科中層人才充實,馬朝來、孫濤、王港等10余人在多個國家級和省市級學會任職。普通外科還重視青年醫師培養,張志鵬、張鈴福和王行雁等醫師作為青年骨干,加強其臨床培訓,科研訓練,并出色的完成教學任務。普通外科還具有多名具有博士學歷的青年醫師,后備人才充足。此外,普通外科現有護士51名,大專以上學歷占74.4%,參與了多本護理專業書籍的編寫以及放置胃管、引流袋的更換、腹帶的包扎、人工肛門護理等規范操作錄像的錄制。至2007年底,護理組獲北京市優秀護士2人次,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護士長1人次、優秀護士7人次,北京大學醫學部校級優秀教師3人次。3.創新性工作:普通外科重視創新性工作,臨床工作方面,修典榮教授完成的腹腔鏡下脾臟部分切除術、經胸經膈的肝臟腫瘤切除術和完全腹腔鏡下的全胰腺加脾切除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的完全腹腔鏡下右半肝切除加左肝區段切除術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修典榮教授和付衛教授聯合完成的完全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聯合門靜脈結扎和肝實質離斷的肝切除(ALPPS)手術,既體現了手術技術的先進性,也體現了專業組合作的優勢和典范。科研方面,以修典榮教授帶領下對胰腺癌發病和轉移機制、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及大腸癌肝轉移的基礎臨床進行深入研究,以付衛教授為帶頭人的胃腸團隊在結直腸癌發病機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并依托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豐富的交叉資源,研究成果顯著。以徐智教授帶領的膽道團隊,在膽石成因、紅外光譜在甲狀腺、乳腺和膽管癌的篩查和診斷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統的工作。除此之外,普通外科還重視專利申請和轉化工作,近年來共申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近20項。4.目標:普通外科以建立北京市急診疑難危重癥診療中心和微創技術創新與推廣中心為目標,建立“以器官為中心”的消化道腫瘤診治標準模式,繼續推進快速康復病房的發展。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三、醫教研方面1.醫療:建院60年來,普通外科診治的病人逐年增多。2017年,普通外科的手術例數增長至5500例,其中包括越來越多的疑難手術病例。平均住院縮短為5.7天。(1)膽道外科: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國內首創保留Oddi括約肌功能的肝膽管整形術,將術后膽管炎復發率由30%~50%降至10%左右,被國內同行逐步接受。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膽道外科開展了完全腹腔鏡下的保留括約肌的肝膽管整形術(貓耳洞手術),腹腔鏡下膽總管囊腫切除和膽腸吻合術,腹腔鏡下的膽囊癌和膽管癌根治術以及復發腹部手術病史的膽道微創手術。對于部分膽總管結石患者采用經膽囊管取石得免T管手術,最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負擔。(2)胃腸外科:腹腔鏡下的結直腸癌根治以及早期胃癌根治術逐漸成熟和規范,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直腸癌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切除、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等新的術式,在直腸癌擴大根治以及保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3)胰腺外科:20世紀90年代初,侯寬永教授在國內最早進行了急性重癥胰腺炎的治療研究,提出了3個關鍵:早期關鍵是糾正內環境紊亂及減輕胰外器官損害,中期關鍵是防治胰腺壞死組織繼發感染,后期關鍵是對胰腺壞死組織引起并發癥的處理。當出現壞死組織繼發不可控制性感染或壞死組織出現并發癥時,應及時轉為手術治療。對于過去認為不能切除的侵犯門靜脈、下腔靜脈和肝動脈的胰腺癌,修典榮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擴大切除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2年,修典榮教授在國內最早對晚期胰腺癌進行術中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療,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了生活質量。現已行50余例。確定了I125粒子植入治療病例的選擇標準并被國內同行所接受。目前,腹腔鏡下胰腺體尾部切除(切脾或保留脾臟)已經成為胰腺外科治療胰腺體尾部良性和低度惡性腫瘤的常規手術,并逐漸嘗試腹腔鏡下胰腺體尾部癌根治術(順行模塊化切除),完成了多例完全腹腔鏡下的全胰腺加脾切除術,對于局部進展的胰腺癌患者開展了聯合腸系膜上靜脈/腹腔干動脈聯合切除術,對于潛在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進行術前新輔助的轉化和評估工作。在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外科和綜合治療水平位于全國領先地位。(4)肝臟和移植外科:1978年,張挽華教授首創腸腔靜脈側側分流術(直接吻合)治療門脈高壓癥,止血效果好、腦病發生率低。張挽華還應邀在德國埃森和哥第根大學、維也納大學、法國里昂外科學會、美國腹部外科學會等進行手術表演和學術報告,該研究成果于1981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成果二等獎。目前肝臟手術70%以上都通過腹腔鏡下完成,大大減輕了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縮短了術后住院日。肝臟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腹腔鏡下的半肝切除和解剖性肝切除,并在國際上較早開展了完全腹腔鏡下的聯合門靜脈結扎和肝實質離斷的分步肝切除手術(ALPPS),在大腸癌肝轉移的治療方面居于國內領先水平。普通外科于2000年7月開始臨床肝移植工作。可進行經典原位肝移植、背馱式肝移植和改良背馱式肝移植等多種術式,30%的病人術中無需輸血。2007年,醫院成為衛生部首批具有肝移植資質的醫院之一。普通外科完成院內首例DBCD供體捐獻,并在北京衛視的“生命緣”節目播出,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5)乳腺外科:2003年成立乳腺專業組。購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鉬靶X線光機及鉬靶X線平臥光機,能夠對乳房病變進行準確定位。對乳頭溢液的病人,用乳腺導管鏡檢查,可發現導管內的微小病變。對于診斷為良性腫瘤的病人,可在超聲或鉬靶指引下用麥默通治療儀行微創切除。現已施行數百例,效果滿意。對于乳腺癌的病人,采用了各種先進的手術方式,手術成功率高,并在手術根治的同時采用一期乳房成形術,使病人不僅治療了癌癥,而且保留了乳房的形態。除了常規開展麥默通治療外,近年來開展了腔鏡下乳腺良性腫瘤切除術,滿足了部分年輕女性患者美容方面的要求。(6)肛腸外科:1999年成立肛腸專業組。科室繼承傳統方案并在改良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廣泛應用PPH、STARR、RPH、LIFT、LIFT-PLUG、射頻消融、肛瘺鏡等多種國際領先的微創治療方式;開展經肛門入路的直腸腫物切除術及直腸脫垂的手術治療;在國內率先開展Delorme手術(直腸粘膜管狀切除括約肌折疊縫合術)治療直腸脫垂;率先開展LIFT-PLUG手術(括約肌間瘺管截斷—瘺管生物材料填塞術)治療肛瘺;同時開展藏毛囊腫、骶前囊腫、直腸陰道瘺的外科治療。積極開展術中腸鏡檢查及治療,提高了早期腸道腫瘤檢出率。推行快速康復病房理念,實施超前鎮痛,減輕患者痛苦,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2.教學:普通外科承擔著外科系統最主要的教學任務。從建院開始,普通外科圓滿完成了多個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定期進行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對進修醫師和外單位醫師進行培訓。1978年普通外科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85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994年被批準為臨床醫學博士后科研站。近年來,普通外科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主管教學工作的徐智教授、王港副主任醫師和崔龍副主任醫師獲得了多項教學課題和榮譽。王亮主治醫師獲得了全國首屆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普通外科以單個科室的力量成功連  收起>>

        專家列表

            • 主任醫師
            • 副主任醫師
            • 主治醫師
              科室 時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暫無出診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酒泉市| 泰来县| 安龙县| 礼泉县| 鹤山市| 大丰市| 遵义市| 肥乡县| 三门县| 柘城县| 元谋县| 板桥市| 英超| 清徐县| 建德市| 图们市| 双鸭山市| 陆丰市| 巴东县| 武冈市| 建德市| 体育| 邵阳县| 蚌埠市| 清涧县| 龙州县| 城市| 潜江市| 景宁| 通许县| 堆龙德庆县| 邯郸市| 禄丰县| 汤原县| 鲁山县| 合川市| 芒康县| 大荔县| 吉木萨尔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