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

        三級甲等

        介紹: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是中國臨床變態反應學的發源地和搖籃。1938年,醫院張慶松教授赴美深造,在學習耳鼻喉的同時學習變態反應。張教授1939年歸國后,擬在當時的北京協和醫院籌建一個變態反應門診,但因當時我國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而被迫中斷。新中國成立后,從1952年開始,張慶松教授率領葉世泰在物質匱乏,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籌建變態反應科。建國之初,要建一...   展開>>

        介紹: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是中國臨床變態反應學的發源地和搖籃。1938年,醫院張慶松教授赴美深造,在學習耳鼻喉的同時學習變態反應。張教授1939年歸國后,擬在當時的北京協和醫院籌建一個變態反應門診,但因當時我國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而被迫中斷。新中國成立后,從1952年開始,張慶松教授率領葉世泰在物質匱乏,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籌建變態反應科。建國之初,要建一個在中國從未出現過的變態反應科,真是白手起家。葉世泰利用業余時間到圖書館去查找和學習資料,了解變態反應學的基本知識和現狀,通過全面學習了當時能找到的所有資料。葉教授回憶說:“當年的協和醫院圖書館真是日夜門庭若市,晚上閉館時總要多次打鈴,再三高聲催促‘要關門了’,人們才合上書本遲遲離去。通過大量的閱讀,我發現變態反應學在整個醫學中真是一朵奇葩,她包羅萬象,奧妙無窮,更激發了我對這門新興學科的好感與興趣。”當時,全北京沒有一家像樣的醫療設備商店,變態反應科所需設備,一些制備變態反應診斷和治療用抗原提取液所需的器械如蔡氏無菌濾器、分液漏斗、分溜器均無從購買,即使對在變態反應科來說必備的冰箱,當年亦是走遍北京無覓處,最后還是從舊貨商店里買回來了一臺“二手貨”。工夫不負有心人,在多方努力之下,蔡氏濾器在醫院器材庫的廢品堆里找到了,分液漏頭、分溜器、分析天秤等亦先后找到了,各種必要的玻璃儀器也陸續初步配備完成了。1956年5月1日,中國第一個變態反應科在北京協和醫院正式創建。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在歷屆主任張慶松、葉世泰和張宏譽教授的領導下,幾十年來,在醫療、科研、教學和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的創建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變態反應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變態反應科從建科伊始,即吸引來了大量的病人,不但有耳鼻喉科的變態反應病人,而且有大量耳鼻喉科以外的變態反應病人,如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食物過敏、各種過敏性皮膚病等,病種非常豐富。就在變態反應科正式成立并接受病人的第二年,臨床工作中就發現了一批呼吸道過敏的病人,這些病人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高潮在秋季,這引起了張慶松、葉世泰和顧瑞金的注意,認為這些病人很可能是由花粉過敏引起的。經過連續多年的北京地區的空氣中花粉調查,深入的病情觀察,病人的家庭和工作環境調查,北京郊區的植被調查,直到六十年代初,通過可疑致敏花粉的鼻腔內激發試驗,終于證實了在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致敏花粉是蒿類植物的花粉,從而奠定了中國花粉變態反應研究的基礎。1957年春夏之交,一場驚心動魄的反右運動開始,從此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變態反應學由于是發源于西方的一門新興醫學,并在診治工作中又非常重視病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醫療中常常要提出一些對病人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特殊要求,一時竟成了受批判的罪證,斥之為宣揚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對病人提出的生活中對過敏源的禁忌則斥之為清規戒律。從此每次政治運動,變態反應科均不免遭到一些非議。直到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革”興起,變態反應科成了受沖擊的重點,稱之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堡壘,培養資產階級接班人的據點。日常業務受到極大擾亂,幾乎到了無法繼續工作的境地。葉世泰教授回憶說:“眼看著大量變態反應病人對治療的迫切要求,我暗自告誠,條件再困難,工作亦不能中斷,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科里只剩下了我一個人,還是把門診、皮膚試驗、脫敏治療等工作全部堅持了下來,在整個文革期間,變態反應科的工作始終沒有中斷過一天,取得了病人的信任和支持。”1971年夏季的一天,葉世泰教授等從事呼吸疾病的醫務人員一道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在會上,葉世泰教授就當時在氣管炎防治中重視對癥治療,忽視病因治療,以及針對當時將一切有咳、痰、喘癥狀的病人均診為氣管炎的做法談了自己的意見,并將由花粉引起的咳喘即使在春夏秋季亦可大量發病等情況向總理作了報告。總理做出批示:“大家回去后要立即投入工作,不要等到冬季再開展工作。”總理的接見引起了衛生部對變態反應學的重視,并在以后又多次指示:為了保持協和醫院的特色,變態反應科不能取消,還要繼續發展。七十年代,通過長期家庭及糧店的現場調查,在從病人家庭和糧店收集的塵土中第一次發現塵螨,為我國塵螨過敏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奠定了基礎。八十年代,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牽頭完成了全國氣傳致敏花粉調查,初步摸清了我國各省及地區致敏花粉的分布情況。為我國花粉癥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工作奠定了基礎。緊隨其后,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再次牽頭完成了全國空氣中霉菌的調查,為我國霉菌過敏性疾病的診治和研究奠定了基礎。協和醫院以解決疑難雜癥的著名醫院,變態反應科的醫生著眼于臨床,完成了許多在中國前所未有的工作:1980年代,科室張宏譽教授在中國率先開始了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的研究,迄今已收集來自90多個家系的360多例病人,在國際上也是病例數較多的臨床研究中心。對HAE的發病機制、臨床特點及治療進行了深入研究,對此領域的研究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并于2000年發現了HAE新的基因突變類型,并就相關研究結果進行了報道和國際學術交流。科室文昭明教授在國內首次診斷出占一般哮喘病1%-2%的變應性支氣管肺曲菌病,并先后建立了ELISA和免疫印跡技術檢測特異性IgE和IgG的方法;文昭明教授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嬰幼兒變態反應工作,編著了有關嬰幼兒變態反應的第一部專著,在專業學界獲得好評。1990年代,尹佳、葉世泰在世界上首次報道葎草花粉也是我國北方地區夏秋季最重要的致敏花粉之一,其地位與蒿屬花粉同樣重要,并首次建立了體外檢測葎草花粉特異性IgE的方法。2004年尹佳教授診斷了我國首例小麥依賴運動誘發的嚴重過敏反應,以后,研究小組又陸續診斷了一百余例類似病例,相關研究獲得2010年度協和醫院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科室醫生分別診斷了一些罕見的食物過敏導致的嚴重過敏反應,例如花椒過敏、雪蓮果過敏,菜花、大蒜、蕎麥、綠豆過敏導致的食物依賴運動誘發的嚴重過敏反應,并分別發表了相關論文和國外會議文摘。科室醫生診斷了罕見的金屬過敏病例并發表在國外雜志。2007年科室報道了國內首例汞過敏導致的狒狒綜合癥,并對發病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2008年,科室報道了非常罕見的世界首例金屬銅導致的掌跖膿皰病,相關文章分別發表在《contactdermatitis》和《Lancet》雜志上。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是中國唯一的抗過敏藥物臨床藥理試驗基地,近年已完成40余項I-IV期臨床藥理試驗。2008-2010年,科室牽頭的10余家完成了塵螨舌下含服脫敏的臨床研究。科室在國內最早研制過敏原并將特異性免疫治療應用于臨床,老主任葉世泰教授一貫認為:“變態反應病的發生根據病人所處環境的不同,各國各地物產,氣候,生活習慣及地理環境的不同而變化。中國人的變應原與國外的不盡相同,因此,變應原的生產和研究應該立足于國內,不宜照搬西方,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在他的領導下,變態反應科從最早的4種變應原做起,至今已擁有200余種具有我國特色的過敏原粗制品。2001年,科室將過敏原的生產正式移交給北京協和醫院開發公司,專注于過敏原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變應原是變態反應臨床診斷和治療的主要藥劑,在國內也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變態反應學界為之奮斗的成果之一,醫院自制的粗制變應原四十余年來在全國各省市的變態反應臨床廣泛應用,對發展我國的變態反應事業起了重大的作用。長期的醫療實踐證明,醫院生產的過敏原粗提取液安全、有效,深受使用單位和病人的信賴,也支撐著全國變態反應學科的發展,受益者達數百萬,上至中央領導,下至普通百姓。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是國家繼續教育基地,目前承擔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的臨床變態反應學教學任務。科室的醫生及其重視在全國推廣和發展中國的變態反應事業,曾先后主編和出版了數十部變態反應學專著、教科書和科普讀物。從1982年起,已先后舉辦了30期全國臨床變態反應學習班,培養變態反應專科醫師2000余人,推動了中國儲備變態反應學人才的工程。這些人已成為全國各醫院變態反應學領域中的骨干。目前,科室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3名,博士生6名,現有在讀博士生1名,碩士生3名。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社會公益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重點科研基金項目、衛生部科研基金和院重點科研基金項目等,其中100萬以上項目1項;50萬以上項目2項。科室醫生目前已在國內外核心雜志發表論文200余篇,并多次獲獎。專利一項。目前在研項目基金300余萬。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對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1986年,在協和變態反應科的倡議下,成立了全國性的學術組織----中華微生物和免疫學會變態反應學組,并于1989,1992,1995和1998年舉辦了四屆全國變態學術討論會。葉世泰教授任歷屆學組組長。2000年8月,經過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多位醫生的共同努力和呼吁,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成立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2001年,在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第一屆會議上,醫院葉世泰教授當選為名譽主委,張宏譽教授當選為主任委員,科室教授還分別當選為學會秘書長,常委及工作秘書。2009年,尹佳教授當選為主任委員,王良錄教授當選為候任主任委員,李宏教授當選為副秘書長;2010年,文利平、支玉香當選為工作秘書;文利平被選為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持和參與下,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分會每年均舉辦學術年會,至今已第?屆。從2005年開始,每年均于北京舉辦變態反應性疾病高峰論壇。邀請國內外變態反應和相關專業的頂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在國內變態反應學界規模和影響最大。2007年,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和免疫科共同創辦了《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這是中國第一份變態反應學專業雜志,并與2010年11月正式進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目錄,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建科55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已逐漸成為中國變態反應學科的醫、教、研中心,在過敏反應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基礎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國際也有一定影響。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在中國老百姓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看過敏性疾病去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已成為全國過敏性疾病患者的共識,科室的年門診量近7萬人次,高峰季節日門診量近400人次,患者來自全國各地。目前,科室有在職職工18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治醫師4人,實習研究員2人、主管技師3人、護士4人。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在科室50歲以下的醫師中,全部具有博士學位。科室現任主任為尹佳教授,同時擔任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主任委員。尹佳教授參與創建了《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并擔任該雜志主編。尹佳教授設計和主持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推動了我國過敏學科基礎及臨床研究的發展。近年來,尹佳教授領導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分會。推進與ACAAI(美國過敏、哮喘及免疫學醫師協會)、AAAAI(美國過敏、氣喘及免疫學協會)、EAACI(歐洲過敏哮喘及臨床免疫學會)及WAO(世界變態反應組織)等國際過敏學組織合作,多次在國內主辦高端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開闊了中國過敏學科醫生的視野,活躍了專科思想,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對話,推動了中國過敏學科的發展。被推選為“亞洲太平洋過敏和臨床免疫組織”常務理事,代表中國參加該學會的學術交流和組織管理工作。2010年,尹佳獲ACAAI頒發的杰出成員獎(DistinguishedFellowAward)。該獎項每年僅有2位國際醫生獲此殊榮。21年來共有43名海外醫生獲獎,且多數來自英語國家,尹佳教授為首位獲得該項獎的中國醫生。中國的變態反應學發端于北京協和醫院,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它生機勃勃的種子正在播向全國。協和變態反應科的新一代醫護人員,將以老一代人為榜樣,體恤他們創業的艱辛,珍惜榮譽,奮發自勉,團結合作,再創輝煌,為盡早把協和變態反應科的水平推向世界變態反應學的前列而奮發向上。一個欣欣向榮,具有中國特色的變態反應學科已出現在東方!  收起>>

        專家列表

            • 主任醫師
            • 副主任醫師
            • 主治醫師
              科室 時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變態反應科 上午

                    

                       
            下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斗六市| 同德县| 遂昌县| 布尔津县| 通州市| 高邑县| 屯留县| 罗源县| 彰化县| 东光县| 虹口区| 涟水县| 伊金霍洛旗| 隆安县| 邹城市| 孟州市| 界首市| 开原市| 涿州市| 台东县| 罗田县| 长岛县| 昔阳县| 香格里拉县| 湟中县| 浦江县| 陇川县| 垣曲县| 凤山县| 包头市| 内乡县| 灵武市| 灵丘县| 新邵县| 高雄县| 科技| 泊头市| 巢湖市| 景德镇市| 修水县| 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