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yè)委員會主委單位,廣東省精準醫(yī)學會分子病理學分會主委單位,廣東省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和廣東省醫(yī)師學會病理醫(yī)師分會副主委單位,首批衛(wèi)生部病理專科醫(yī)師培訓基地。學科現有人員82人,其中病理醫(yī)師33人(其中正高4名、副高4名、中級7名、初級18名,含博士后2名、博士16名、碩...
展開>>
介紹: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yè)委員會主委單位,廣東省精準醫(yī)學會分子病理學分會主委單位,廣東省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和廣東省醫(yī)師學會病理醫(yī)師分會副主委單位,首批衛(wèi)生部病理專科醫(yī)師培訓基地。學科現有人員82人,其中病理醫(yī)師33人(其中正高4名、副高4名、中級7名、初級18名,含博士后2名、博士16名、碩士10名),專職科研人員4人(均已完成博士后培訓),科研助理4人(生物信息學碩士1名,博士1名,學士2名),技術員27人(博后1名,博士1名,碩士5名、學士20名),文員6人,其余人員由研究生、規(guī)培生、進修生和實習生等組成。學科擁有6名研究生導師(博導2名,碩導4名,其中1名為珠江學者)和一批高素質的專職科研或臨床科研并重的中青年后備人才。一、支部黨建工作病理科黨支部,即藥學技診第六黨支部成立于2019年7月,由羅東蘭副主任任黨支部書記,黃偉業(yè)和豆文憲任支部委員,目前支部正式黨員29人,入黨積極分子2人,目前支部下設了2個黨小組,以及4個青年理論學習小組。成立以來組織了10余次主題黨日活動,包括愛國主義基地參觀學習,集中收看典范人物事跡材料視頻,專題黨課的學習等。2021年,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支部除了加強黨史學習教育,還積極響應“我為群眾辦實事”的號召,今年7月1日0點起,實現病理報告無紙化,患者可在醫(yī)院微信公眾號查詢結果,真正讓患者少跑一趟,也同時減輕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其他黨建成果還包括:科室拍攝的《我最愛的病理科》微電影參加省衛(wèi)健委舉辦的“學黨史跟黨走做表率”活動中獲三等獎;張慶玲主任被推選為2021年度羊城好醫(yī)生;黃建江同志參加省衛(wèi)健委“學黨史,跟黨走,做表率”演講比賽一等獎及參加醫(yī)院“學黨史,做表率“”視頻演講比賽二等獎。二、科研方面科室歷年來共獲國家基金11項,其它基金36項;其中2021年獲國家基金4項。學科近年引進了一批中青年科研人才,科研實力大大強化,學科專家在腫瘤機制和組織器官再生兩大領域有多年研究經歷,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其中腫瘤研究方向包括胃腸腫瘤、乳腺癌和淋巴瘤。截止到2021年底,相關專家共獲得國家基金12項(面上項目6項和青年基金項目6項)、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發(fā)育編程及其代謝調節(jié)”重點專項1項(牽頭單位)、科技部重大項目1項(主要參與人),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fā)計劃1項(參與單位負責人),研究成果發(fā)表在Nature,Cancercell,Cellresearch,NatureCommunications,BMCBioinformatics等雜志;獲得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國家專利1項。組織器官再生方向,相關專家獲得過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際合作重點專項、國家基金和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fā)計劃等項目11項,研究成果發(fā)表于Nature,NatureProtocols,PNAS,PLOSBiology,CellReports等雜志。三、臨床工作1.年活檢病例量7-8萬例,細胞學4-5萬例,冰凍4-5萬例,分子病理(年檢測量>1萬例)。術中快速診斷與石蠟診斷符合率>97%;免疫組化/分子病理室間質評合格率100%。2.管理規(guī)范、設備先進在病理質量管理和優(yōu)質臨床服務能力,特別是病理診斷規(guī)范方面的特色得到業(yè)界的高度認可,居全國領先行列。科室制定了涉及全流程的質量管理制度及SOP文件,并嚴格執(zhí)行,并率先在病理科引入Vantage病理精益流程管理系統,從標本接收、取材、制片、出片到診斷及最后歸檔均實現了信息化。自2004年始參加國內外室間質評項目,包括NordiQC、EMQN、UKNEQAS、CAP、PQCC、衛(wèi)計委臨檢中心及廣東省病理質控中心等。技術設備引進了VentanaHE600全自動HE染色系統,提高了制片效率、保證了制片質量,杜絕了制片污染,并擁有全套全自動HE、免疫組化染色平臺、免疫熒光顯微鏡、完備的分子病理檢測平臺、先進的科研實驗平臺,具備轉錄組學、蛋白組學、生物信息學、組織病理學和包括二代測序的分子病理學等多個技術平臺。特色專科淋巴/血液腫瘤病理學是具有一定實力并重點發(fā)展的專科之一,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結合的診斷及研究梯隊。最早將分子病理檢測技術及項目(包括基因重排、FISH及基因突變檢測等)常規(guī)應用于淋巴造血系統疾病的診斷及預后判斷。常年接收省內外淋巴瘤疑難病例的會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面上科研項目及多個省部級研究項目,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相關論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錄的論文8篇。自2003年始主辦了多期相關專題的國家級醫(yī)學繼續(xù)教育項目,2005年聯合廣東省臨床腫瘤學科,作為重要成員策劃及舉辦了廣東省淋巴瘤/白血病臨床病理國際性學術會議,2016年承辦了淋巴瘤專題的全國性學術會議。接收進修及培訓醫(yī)師150多名。乳腺腫瘤病理學乳腺腫瘤病理學是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另一個優(yōu)勢亞專科,也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資助的亞專科之一。年乳腺標本約9000余例,其中乳腺癌約2000余例。已建立了一支由博士、碩士為主體的病理診斷及科研團隊。亞專科帶頭人為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委員會青年委員、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乳腺病理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乳腺委員會病理學組委員、廣東省醫(yī)學會乳腺分會青年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委員會委員、分子診斷委員會常委、個體化及靶向治療委員會委員。率先實行乳腺腫瘤病理診斷及分子靶點檢測的規(guī)范化報告,受到國內同行的好評。目前為國家衛(wèi)計委病理質控中心(PQCC)乳腺癌Her2質控中心評審專家單位和供片單位。曾舉辦多期乳腺癌本處理規(guī)范化培訓班、Sphere(亞太地區(qū)乳腺癌HER2)中國培訓者培訓班。參與了乳腺癌HER2檢測及判斷指南、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后反應病理評價專家共識等指南與共識的編寫。長年接收來自省內外的疑難病例會診及病理醫(yī)生的進修學習。并在海南、江西、重慶、湖北、青海、廣西、福建以及廣東省多個城市進行乳腺病理交流與授課。在國內乳腺病理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12年獲得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二等獎及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三等獎。培養(yǎng)了相應的人才梯隊,近年來獲得乳腺癌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1項目。發(fā)表SCI論文約10篇。利用實驗室技術和診斷優(yōu)勢,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家級多中心臨床研究,包括主持了衛(wèi)生部課題乳腺癌HER-2/neu基因擴增的應用研究、比較GeneSearchBLN檢測試劑盒和永久病理切片檢測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轉移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試驗、OSNA(一步核酸擴增)法檢測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轉移多中心臨床試驗)等,并參與了APHINITY(BIG4-11/BO25126/TOC4939G)、ML27770、Kailee(Y028405)等多項國際、國內多中心乳腺癌臨床試驗科研項目的研究。作為乳腺腫瘤科MDT團隊成員科室,2021年勇奪首屆國家癌癥中心MDT大賽全國總冠軍。肺腫瘤病理學結合臨床肺癌單病種強勢專科的發(fā)展,在肺腫瘤診斷方面緊密結合國際新分類的應用,為臨床提供準確的形態(tài)學診斷,并結合臨床靶向治療需要,全面開展了一系列肺癌個體化治療靶點檢測項目,如EGFR、ALK、ROS1、MET、RET、HER2、BRAF、PD-L1等靶點檢測,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檢測結果。承擔國內多中心肺癌臨床研究的病理診斷工作,包括肺癌新輔助治療臨床研究的病理療效評價等項目。臨床細胞病理學臨床細胞病理學是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病理科的另一專業(yè)特色。亞專科負責人曾任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細胞學組副組長,是中國優(yōu)生科學協會中國陰道鏡與宮頸病理學分會(CSCCP)宮頸細胞學規(guī)范化、系統化培訓班南區(qū)負責人單位,廣東省病理質控中心細胞學質控專家組成員單位。多次舉辦國家級、省級宮頸細胞學培訓班,推動了宮頸細胞學的規(guī)范化。將免疫細胞化學及分子病理技術常規(guī)應用于細胞學,為腫瘤的精準診療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依據。分子病理技術相關檢測分子病理室始建于2005年,建立了基于PCR的技術平臺和原位雜交技術平臺,培養(yǎng)了專職分子病理診斷醫(yī)師及技術員。2012年通過了廣東省首個病理科開展的基于組織/細胞個體化治療分子靶點檢測的PCR實驗室技術驗收評審,同年獲得廣東省臨檢中心授予的“廣東省臨床基因擴增檢驗示范實驗室”,2019年通過復評審。2015年獲得首批國家衛(wèi)健委病理質量評價中心(PQCC)分子病理“示范實驗室”,2017年、2019年連續(xù)獲得PQCC分子病理“示范實驗室”授牌。分子病理室目前開展的技術項目包括熒光原位雜交、一代基因測序、ARMS熒光定量PCR、基因重排、甲基化檢測、二代高通量測序、MSI檢測、液體活檢等。檢測項目用于肺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乳腺癌、結直腸癌、胃腸間質瘤、惡性黑色素瘤、腦腫瘤、軟組織腫瘤(包括尤文/PNET、滑膜肉瘤、腺泡狀橫紋肌肉瘤、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腫瘤/高分化脂肪肉瘤/低級別骨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結節(jié)性筋膜炎/動脈瘤樣骨囊腫、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等)的診斷、鑒別診斷、指導靶向治療、預后預測等。目前開展的分子檢測項目覆蓋了幾乎全部腫瘤的臨床需求。四、教學工作科室現實行教學方式包含規(guī)培生教學、研究生教學培養(yǎng)及臨床業(yè)務學習,每周一、二、三、五由規(guī)培生進行病例學習匯報,每周一下午由帶教老師進行教學會診,每周四上午科內疑難病例會診,每周四下午進行文獻沙龍,間隔周二下午進行亞專科專題講課,科室多種形式的教學為規(guī)培生、進修生及年輕醫(yī)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更加扎實與全面的學習臨床病理知識及培養(yǎng)科研思維。目前在陪住院醫(yī)師15名,2021年全國住院醫(yī)師年度業(yè)務水平測試排名12。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