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擁有一支技術精良的醫療隊伍,包括教授/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4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5人,碩士學位的6人,呼吸內科已經培養碩士研究生七十多人。呼吸內科擁有病床48張,其中呼吸重癥監護室(RICU)病床6張。設有支氣管鏡室、肺功能室及呼吸專科門診。擁有多種先進儀器設備,包括美國先進的有創呼吸機6臺和無創呼...
展開>>
介紹: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擁有一支技術精良的醫療隊伍,包括教授/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4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5人,碩士學位的6人,呼吸內科已經培養碩士研究生七十多人。呼吸內科擁有病床48張,其中呼吸重癥監護室(RICU)病床6張。設有支氣管鏡室、肺功能室及呼吸專科門診。擁有多種先進儀器設備,包括美國先進的有創呼吸機6臺和無創呼吸機10臺,惠普多功能監護儀12臺,電子及纖維支氣管鏡2套及全套圖文處理系統,德國JAEGER公司高檔肺功能儀等。長期以來,呼吸內科以醫院的整體設施為平臺,充分利用醫院影像中心、細菌室、血氣分析室、病理科等科室的條件,緊密結合臨床,圍繞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慢性咳嗽、肺癌、胸膜疾病、肺栓塞、肺間質性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礙性疾病的發病機制與防治等開展了大量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呼吸內科在治療急、慢性呼吸衰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力開展早期無創通氣、有創無創通氣序貫,結合藥物和輔助物理治療,使呼吸衰竭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近十年來,大力拓展無創通氣技術的應用范圍,如各種原因所導致的缺氧和呼吸困難、急慢性呼吸衰竭、哮喘持續狀態、中重度肺炎、外科術后合并呼吸困難、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綜合癥、急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使既往需要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病人通過無創通氣治療轉危為安,大大減少了創傷和醫療費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微創技術(經中心靜脈導管)治療自發性氣胸是呼吸內科在本地區率先倡導使用的一項新技術,與傳統胸腔閉式引流術相比,大大減少創傷和風險,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治愈率。此項技術作為呼吸內科的常規治療手段,已使眾多患者受益。通過胸腔局部化療和胸膜粘連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了晚期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的生命質量。呼吸內科擅長經支氣管介入治療和“無痛”支氣管纖維鏡診療技術,開展常規纖支鏡檢查,取活檢、刷檢,防污染毛刷取標本,經支氣管肺活檢,經支氣管針吸活檢、支氣管肺泡灌洗,提高了氣道內疾病及惡性腫瘤的診斷和分期水平;經纖支鏡介入治療氣道狹窄,包括激光、電燒灼、氣道內支架植入、球囊擴張、冷凍及藥物注射等,提高了氣道狹窄患者的救治水平;異物摘取,經纖支鏡引導氣管插管、胃管插管等拓寬了纖支鏡的應用范圍。肺功能檢查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必要檢查,對于早期檢出肺、氣道病變,評估疾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定藥物或其它治療方法的療效,鑒別呼吸困難的原因,診斷病變部位、評估肺功能對手術的耐受力或勞動強度耐受力及對危重病人的監護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呼吸內科在原有肺功能儀的基礎上,新引進了德國JAEGER公司MasterSereenPFT肺功能儀,可以開展常規(普通)肺功能、肺容量檢查、支氣管舒張試驗、支氣管激發試驗、彌散功能及殘氣容積檢查。呼吸內科曾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市級課題的相關研究,如支氣管哮喘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涉及國內過敏原的理化性狀的研究和哮喘神經源性氣道炎癥機制、咳嗽變異型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等,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百余篇。經過全科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科室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自己的醫療及科研特色。目前已成為在省內呼吸界享有一定聲譽,基礎設施和人員素質以及診療水平居全省先進行列的科室。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