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介紹: 東莞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成立于1987年,是我市最早成立的專門針對腫瘤疾病的獨立學科,針對腫瘤疾病進行預防、普查,針對腫瘤患者進行診斷、綜合治療、康復指導及臨終關懷。東莞市人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的前身是東莞市人民醫院腫瘤科,成立于1987年10月,是我市最早成立的專門針對腫瘤疾病的獨立學科,針對腫瘤疾病進行預防、普查,針對腫瘤患者進行診斷、綜合治療、...   展開>>

        介紹: 東莞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成立于1987年,是我市最早成立的專門針對腫瘤疾病的獨立學科,針對腫瘤疾病進行預防、普查,針對腫瘤患者進行診斷、綜合治療、康復指導及臨終關懷。東莞市人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的前身是東莞市人民醫院腫瘤科,成立于1987年10月,是我市最早成立的專門針對腫瘤疾病的獨立學科,針對腫瘤疾病進行預防、普查,針對腫瘤患者進行診斷、綜合治療、康復指導及臨終關懷。2008年6月,經東莞市衛生局批準,“東莞市人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正式掛牌。同年,經廣東省衛生廳批準,腫瘤防治中心列入廣東省“十一五”特色醫學專科,成為東莞市衛生系統唯一的省級特色專科。2012年6月,腫瘤科被東莞市衛計局評定為“東莞市臨床重點學科”。2013年7月,經廣東省衛計委評定為“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2017年5月腫瘤內科榮獲CFDA認定的“國家藥物臨床試驗基地新增專業”。2017年6月經東莞市衛健局批準成立“東莞市腫瘤臨床醫學研究所”。2019年3月由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和廣東省腫瘤防治聯盟聯合授予“廣東省首批腫瘤診療示范醫院建設單位”。腫瘤內科作為腫瘤防治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腫瘤的綜合治療當中,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室定編床位240張,實際開放床位260張,年住院量近一萬一千人次。科室擁有強大的人才團隊,目前有醫護人員118人,學科帶頭人賈筠主任醫師榮獲“嶺南名醫”“東莞市一類名醫”稱號,兼任國家級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省級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務委員職務。科室多名技術骨干在全國和省內多個學術團體擔任本專業學術職務。減輕腫瘤患者病痛,是近年來腫瘤醫學努力的方向,腫瘤內科不斷擴展該領域技術,注重人文關懷與規范診療,于2009年11月榮獲廣東省抗癌協會癌癥姑息與康復治療專業委員會授予的“無痛示范病房”稱號,2013年5月榮獲廣東省衛生廳授予的“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稱號,2016年7月榮獲廣東省衛生廳授予的“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基地”稱號,2018年12月榮獲廣東省抗癌協會癌癥姑息與康復治療專業委員會授予的“廣東省CINV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稱號。在護理方面,2010年以來,腫瘤內科大力開展“創優質護理服務”活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積極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服務理念,把親情化的護理服務納入護理實踐中,重視腫瘤患者需求,通過開展患者的問卷調查找差距,并推出改善服務設施、優化服務流程的一系列舉措,受到患者和家屬的一致好評。為解決腫瘤患者化療、營養等要求,避免靜脈炎的發生,腫瘤內科開展了PICC置管術和輸液港置管術,開設了腫瘤護理專家導管門診,為長期輸液帶管出院的患者提供綜合指導。規范地對癌痛病人進行疼痛評估和護理指導,每月組織患者進行疼痛知識宣教。在科研方面,科室獲得東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廣東省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開展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課題1項,國家衛計委立項課題1項,省級中醫藥局立項3項。開展東莞市重點項目1項,并獲市科技局資助、醫院配套資金資助30萬;開展市級科研立項18項。在臨床研究方面,腫瘤內科開展全國、全省的Ⅲ期、Ⅳ多中心、隨機對照等臨床研究共28項,科室自行開展臨床研究多項。近年來,科室各級人員在省級以上醫學雜志發表專業論文百余篇,其中SCI論文18篇,整個科室形成勇于鉆研、精益求精的良好氛圍。今年下半年,將隨著我院腫瘤中心大樓及中心實驗室、研究所實驗室落成啟用,特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的散裂中子源硼中子俘獲治療(D-BNCT)高端醫療項目有望落戶我院,腫瘤學科建設水平和綜合實力將邁上更高臺階,更好服務于莞邑患者。診療范圍:目前,腫瘤內科下設四個病區,形成具有各自診療特色的業務格局。腫瘤內科一區:腫瘤內科一區主要從事食管:癌、胃癌、肝癌、膽管癌、胰腺癌、結直腸癌的腫瘤內科系列治療,如輔助性和姑息性化學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生物治療、癌痛治療、中晚期患者的綜合治療、姑息與對癥支持治療,根據不同基因檢測結果、MMI/S、PD-L1、TMB表達,針對胃癌、大腸癌開展個體化治療,精準的選擇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達到高效低毒的效果。腫瘤內科二區:腫瘤內科二區為肺部腫瘤淋巴瘤病區。主要從事肺癌、胸膜間皮瘤、縱膈腫瘤、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腫瘤的腫瘤內科系列治療,根據EGFR、ALK、HER-2、BRAF、ROS1、RET、c-MET等基因突變和T790M等耐藥基因的突變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開展個體化治療,精準地選擇靶向治療藥物及根據PD-1、TMB表達等開展免疫治療。腫瘤內科三區:腫瘤內科三區是乳腺頭頸生殖泌尿病區。主要從事乳腺癌、鼻咽癌、頭頸腫瘤、卵巢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絨癌、前列腺癌、腎癌、膀胱癌、精原細胞瘤、黑色素瘤及骨肉瘤的腫瘤內科系列治療,依據乳腺癌、卵巢癌的分子分型診斷,給予化療聯合抗HER-2靶向治療及抑制BRCA基因突變的治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治療方法。腫瘤內科四區:腫瘤內科四區是腫瘤中醫綜合治療病區。主要從事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以及頰針、臍針、耳穴治療等中醫特色治療,結合西醫各種治療方法,開展腫瘤內科系列治療,如中醫中藥聯合化學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生物治療、癌痛治療、免疫治療等。同時,腫瘤內科四個病區對腫瘤并發癥和急癥的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如骨髓抑制、感染、出血、胃腸道穿孔、高鈣血癥、高尿酸血癥、腫瘤溶解綜合癥、上腔靜脈壓迫綜合癥等能及時處理。通過不同病區的分級分病種管理,可以更細致,更精準為患者提供服務,更好地提高腫瘤防治水平。特色技術與服務:腫瘤個體化治療:腫瘤個體化治療是以每個患者的信息為基礎決定治療方案,通過基因組成或表達變化的差異來把握治療效果或毒副作用等應答的個性,對每個患者選擇最適宜療法的治療。通俗地說,就是在規范治療基礎上,根據患者不同基因突變的結果,選擇不同藥物和治療方式。例如,肺癌、腸癌、乳腺癌都有多種不同的基因突變,其對相同治療方法與藥物副作用不一樣,療效不一樣,個體化治療能夠實現更精準的治療效果,并將副作用降到最低。以肺癌的治療為例,肺癌中約80%為非小細胞肺癌,20%為小細胞肺癌,且50%的非小細胞肺癌是在晚期發現的。晚期肺癌患者先要進行基因檢測,根據檢測出的不同突變基因,針對其獨特靶點使用靶向藥物,能夠更精準殺滅癌變細胞,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對于決定藥物反應的因素,傳統理論側重于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合并癥等,現在認為,遺傳是其中更為關鍵的因素。”腫瘤內科學科帶頭人賈筠介紹,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盲目治療與過度治療是兩個核心問題。“盲目治療是因為難以確定哪種化療藥對患者有效,或什么時候開始無效。”她介紹,相關統計顯示,僅1/3不到的患者從標準化療中獲益。而過度治療則是難以界定治療藥物的合適用量和用藥時長,需要注意的是,過度治療有時是患者致死的原因之一。開展個體化治療,目標正是最大程度糾正上述兩種問題。通過分子靶標檢測,對于有基因突變的患者先做靶向治療,沒有基因突變或者耐藥的患者再進行化療,從而實現“給適合的病人、在適合的時候、使用適合的治療”。PD-1、PD-L1免疫治療:2015年,首個PD-1抗癌藥進入美國臨床使用,到現在已有4年時間,目前已在國內上市的PD-1有五家。PD-1是免疫細胞T細胞表面的一種受體蛋白,它會與腫瘤細胞表面表達的一種蛋白PD-L1發生作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細胞T細胞就好比是我們人體內四處巡邏的“警衛隊”,當我們感染外來病原體或罹患腫瘤細胞時,它能立刻識別并啟動殺傷防御系統,控制疾病保護機體。然而,一些腫瘤細胞會攜帶到“假面具”作用的蛋白質,可以躲避T細胞的捕捉了。而PD-L1就是這些“假面具”的蛋白的一種。當PD-1和PD-L1二者結合,T細胞遇見它們就會手下留情了。非但不殺它們,甚至讓它們這些腫瘤細胞繼續在人體內養精蓄銳、壯大規模。因此,基于PD-1和PDL1的抗體抑制劑就此出現了。為了阻斷上述兩個蛋白的彼此連接,讓人體的T細胞重新對腫瘤細胞發起攻擊并消滅。通俗的說,治療目的在于調動自身免疫系統功能,抗擊癌細胞,而不是通過外來藥物殺死癌細胞。2018年,免疫治療藥物在中國上市,我院也迅速開展此項治療,為腫瘤治療增添了一個新的路徑。以肺癌治療為例,對于PD-L1大于50%的患者可在一線給予單純免疫治療,免疫治療藥物與化療藥物相比,骨髓抑制、乏力、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明顯減少,消瘦的癥狀都減輕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收起>>

        專家列表

            • 主任醫師
            • 副主任醫師
            • 主治醫師
              科室 時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暫無出診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长沙县| 大港区| 嵊州市| 宝清县| 六枝特区| 江油市| 临西县| 荔波县| 鞍山市| 百色市| 陇西县| 绥德县| 富平县| 岗巴县| 道真| 惠水县| 东乌| 思茅市| 赫章县| 扶沟县| 凉城县| 肃南| 台江县| 邹平县| 耿马| 天峻县| 新密市| 山西省| 普洱| 宁陵县| 清涧县| 来凤县| 化隆| 德惠市| 小金县| 宜兰县| 东宁县| 江北区| 新宾|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