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介紹: 感染病科是目前國內綜合性醫院同類學科中,規模最大的臨床醫療科室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教授擔任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病區面積23000平方米,開放床位數300張,年門診量20萬余人次,年住院量9000余人次。建有人工肝治療中心、重癥監護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艾滋病和負壓病房等10個診療病區。長期從事不明原因發熱、細菌感染性...   展開>>

        介紹: 感染病科是目前國內綜合性醫院同類學科中,規模最大的臨床醫療科室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教授擔任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病區面積23000平方米,開放床位數300張,年門診量20萬余人次,年住院量9000余人次。建有人工肝治療中心、重癥監護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艾滋病和負壓病房等10個診療病區。長期從事不明原因發熱、細菌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新發、再發傳染病的臨床診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診斷思路和治療方案,收治病種齊全,病人來源廣泛,醫療服務立足浙江,輻射全國乃至國際。以重型肝炎肝衰竭診治為傳統優勢醫療項目,創建了人工肝支持系統等多項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臨床診治技術,治療重型肝炎取得重大突破,并推廣至全國各地,保證了學科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年度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上傳染病學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結核病亞專科第一次上榜排名全國第20,浙江省第一。學術地位感染病科系國家重點學科,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和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其他獎勵上百項;在國際著名刊物Nature、Lancet、New England、Lancet、Gut、PNAS、Hepatology等發表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是我國國家級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的主編單位,同時主編《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學》、《人類病毒性疾病》等專著30部以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數十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技術優勢(1)創建對肝衰竭獨特有效、自主知識產權的李氏人工肝系統。李氏人工肝是由浙醫一院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團隊創建的人工肝臟支持系統,用于嚴重肝病肝衰竭患者的臨床救治,該技術在1998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一等獎,推廣至全國31個省市300余家醫院,顯著降低了嚴重肝病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并可作為肝移植前的橋梁,為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治療時間。(2)感染微生態學的建立及應用研究。將微生態學理論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領域,創建了“感染微生態”學新理論,對肝病微生態和細菌耐藥進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態防治新策略:用微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感染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發現破壞人體微生態平衡會導致嚴重感染或臟器損害,該發現更新了抗感染策略。(3)病毒性肝炎研究方面。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對延緩疾病進展,降低肝硬化和肝癌取得長足的進展,對一些合適的慢乙肝患者通過抗病毒免疫調節的聯合治療取得了HBsAg轉陰的理想治療目標,其中對核苷類似物經治的病人更達到了10%以上的HBsAg陰轉率。發現戊肝病毒新的抗原表位,探明病毒抗體的診斷意義,率先觀察病毒血癥及糞便排病毒規律,明確戊肝臨床隔離時間。(4)傳染病的診斷新技術研究獲得豐碩成果。發明了特異探針標記新方法,研制了一系列特異性高,通量更大的診斷芯片。(5)在艾滋病/HIV 感染、禽流感等疾病的防治、其他新發與再現傳染病防治等方面進行重點研究。尤其在禽流感(H7N9)危重癥的搶救工作中的救治以及基礎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創建了“四抗二平衡”治療策略,即“抗病毒、抗休克、抗ARDS、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和微生態平衡” ,并創造性地應用人工肝技術清除患者體內堆積的炎癥因子,有效地抑制炎癥反應,助力重癥患者度過器官功能衰竭難關,臨床治療效果突出。目前“四抗二平衡”治療方案已作為全國救治H7N9禽流感的基本原則。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和內容為:(1)病毒性肝炎發病機制及新型防治技術研究。應用系統生物學、實驗動物學、再生醫學、藥物治療學的最新技術,重點在病毒性肝炎發病機制研究、肝炎病毒變異與耐藥機制的研究、人工肝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開展研究。(2)艾滋病等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在艾滋病/HIV 感染、新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疾病的防治、其他新發與再現傳染病防治等方面診治進行重點研究。(3)感染微生態和感染免疫研究。重點對微生態與人類感染性疾病的關系、肝病微生態、重要病原體耐藥機制及機會性感染、感染免疫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4)傳染病診治新技術研究。重點在高通量、靈敏、精確、快速的新型診斷技術,高效、可靠、安全的新發傳染病病原體分離技術和設備,傳染病特異性細胞免疫診斷技術,以及傳染病相關的分子影像學等方面進行研究??剖姨厣?)人工肝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針對重型肝炎病死率高的難題,歷經多年攻關,創建了一套獨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探索確定人工肝在治療過程中的各種參數,攻克了人工肝基礎和應用中一系列的技術難關;探明了人工肝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病死率。(2)感染微生態學的建立及應用研究。將微生態學理論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領域,創建了“感染微生態”學新理論,對肝病微生態和細菌耐藥進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態防治新策略:用微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感染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發現破壞人體微生態平衡會導致嚴重感染或臟器損害,該發現更新了抗感染策略。(3)病毒性肝炎研究方面。發現戊肝病毒新的抗原表位,探明病毒抗體的診斷意義,率先觀察病毒血癥及糞便排病毒規律,明確戊肝臨床隔離時間。(4)傳染病的診斷新技術研究獲得豐碩成果。發明了特異探針標記新方法,研制了一系列特異性高,通量更大的診斷芯片。教育培訓主編《傳染病學》幾乎所有的國家級規劃教材,先后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006年)、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3年),年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層次傳染病及相關專業人才100名以上,并通過主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為全國各地培養和輸送大批傳染病學專業人才。特色與創新:⑴創建現代傳染病學教學新體系:首創《感染病學》新課程,引領傳染病學科向更加全面和廣闊的領域發展,滿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要求;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跨學科師資團隊,實現研究生的跨學科聯合培養及國際培養。⑵設計多樣化學習方法:包括模塊化教學、PBL教學、SP教學、床邊教學等,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⑶開辟新穎教學平臺:包括國家首部醫學電子書包《感染病學》www.imed.org.cn及中國醫學教育MOOC聯盟首批規劃課程《傳染病學》www.pmphmooc.com等,開辟在線課堂,不斷擴充優質教學資源,及時反映研究進展,滿足不同基礎學員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上述教學研究成果榮獲2016年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教學團隊入選浙江大學第六屆研究生“五好”導學團隊;課程負責人李蘭娟院士相繼榮獲浙江大學“竺可楨獎”以及引才育才突出貢獻獎(伯樂獎)。  收起>>

        專家列表

            • 主任醫師
            • 副主任醫師
            • 主治醫師
              科室 時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暫無出診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城市| 绥芬河市| 花垣县| 府谷县| 光山县| 固始县| 当涂县| 儋州市| 鄂尔多斯市| 田东县| 湘潭县| 彭山县| 汉阴县| 新平| 大兴区| 凉山| 巩留县| 林周县| 宜州市| 新郑市| 沽源县| 彩票| 屯昌县| 宿迁市| 武威市| 万州区| 宁河县| 祁阳县| 平山县| 盱眙县| 凯里市| 化德县| 和平县| 鄂温| 沙河市| 滕州市| 东源县| 云浮市| 谷城县| 桃源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