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介紹: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科,所在的中醫痹病學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風濕病專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風濕病)建設學科,現為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風濕免疫專業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國家風濕病數據中心(CRDC)、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CSTAR)、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研究成員單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   展開>>

        介紹: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科,所在的中醫痹病學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風濕病專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風濕病)建設學科,現為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風濕免疫專業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國家風濕病數據中心(CRDC)、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CSTAR)、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研究成員單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免疫學三級實驗室和安徽省中醫內科重點實驗室、安徽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風濕科現有開放床位50張,醫護人員共22人,醫師8人,其中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3人、博士5人、碩士3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人。安徽省名中醫1人、江淮名醫1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傳承博士后1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骨干人才1名,每年培養博士研究生1-2名,碩士研究生6-8人。科室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約1200例次,門診常年配有高、中級職稱人員出門診,每天平均3人次以上專家門診,專科年門診量平均2萬例次以上。醫療特色1.中醫理論創新,臨床療效顯著本學科秉承《內經》痹證理論及新安醫學治痹學術思想,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及臨床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提高,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開展中醫脾氣虛證的研究及類風濕關節炎“從脾論治”的系統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廣泛、全面、系統、深入,為學科的形成及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文獻研究、中醫證候學調查及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到脾虛在痹證發病中的重要作用,發現痹病(類風濕關節炎)呈現虛實夾雜、痰瘀互結的中醫證候學特征,具體表現為虛證以氣血虧虛、脾胃虛弱為主;實證之痰濕壅盛在風寒濕邪證候中占主要成分;瘀血痹阻關節經絡貫穿于疾病的始末,提示氣血虧虛、脾虛濕困、痰瘀互結是類風濕的中醫證候學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健脾化濕通絡”的治則,研制健脾化濕通絡中藥復方新風膠囊應用臨床取得良好的療效。2.突出重點病種,中醫特色明顯風濕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的基礎上,運用中醫特色治療,極大地提高了風濕病的治療效果,重點診治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骨關節炎、干燥綜合征、痛風、肌炎/皮肌炎、白塞氏病、系統性硬化、未分化結締組織病、銀屑病關節炎、大動脈炎等。其中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干燥綜合征、骨關節炎為我科的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在診療過程中不斷摸索及發揮總結中醫藥特色和療效,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宗旨,突出醫療工作是科室工作的重心,認真按照醫院的要求,完成了各項業務指標。同時積極開展“冬病夏治”、“中醫治未病”、“周末健康大講堂”以及“冬令膏方進補”等工作,積極開展中藥蒸汽治療、中藥離子導入治療、中藥局部外敷治療等中醫適宜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國內中醫風濕病領域已經具備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3、系列院內制劑,獨具治療優勢在脾虛致痹和從脾治痹的學術思想指導下,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研制出系列院內制劑,如復方芪薏膠囊、黃芩清熱除痹膠囊、五味溫通除痹膠囊、芪黃健脾滋腎顆粒、重骨顆粒等,積極使用我院特色院內制劑,如消瘀接骨散、芙蓉膏、頸椎活血膠囊、腰痛活血膠囊、養陰潤喉茶等,總結出一套辨病與病證相結合、中藥口服與中藥外敷相結合、整體治療與局部治療相結合、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中醫健脾綜合單元療法”,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臨床研究中我們首次將循證醫學方法引入到中醫藥治療痹病的療效觀察當中,研究中不僅重視對痹證關節病變的改善,還注重中醫健脾療法對于患者生活質量、心肺功能、焦慮抑郁狀態的改善,初步建立以疾病療效、中醫證候療效及生活質量作為判斷病情改善的療效評價體系。專家介紹劉健:男,醫學博士,二級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安徽省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風濕病科、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痹病學科、國家中醫藥重點專科風濕病科、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風濕病專業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免疫學實驗室主任、安徽省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安徽省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副會長、安徽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先后主持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以上課題18項,獲省級科技成果15項,獲省級科技獎勵7項,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SCI、MedLine收錄80余篇,主編出版專著15部。先后榮獲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安徽省青年科技獎、安徽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安徽省名中醫、江淮名醫等榮譽稱號。汪元:女,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師承國醫大師徐經世先生。主要從事中醫藥防治風濕病臨床與實驗研究。擅長應用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纖維肌痛綜合征、產后風濕癥、白塞氏病及多種中醫雜癥。現為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科主任、風濕病科黨支部書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痹病學學科秘書、安徽省中醫藥科學院中醫風濕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長、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創新團隊學術骨干;現為中華醫學會安徽分會風濕病學分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理事,安徽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常務委員,安徽省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主持國家級項目1項,參與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2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及安徽省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編著作2部,參編著作4部,獲獎勵4項,成果7項。張皖東: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2007年在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在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進修學習。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應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癥、痛風等多種風濕免疫性疾病。一直從事關節炎動物模型設計、中醫證候分類與本質等方面研究。參與多項科技支撐計劃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參與國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項目6項,獲成果3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SCI收錄1篇,參編著作3部,現為安徽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萬磊:男,醫學博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科室副主任。美國CityofHope國家醫學中心Beckman研究所博士后、訪問學者。臨床擅長運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干燥綜合癥、產后風濕癥、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等風濕免疫類疾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干人才培訓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開放基金項目、安徽中醫藥大學校級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課題。獲省級科技成果20余項,安徽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著作獎二等獎各1項,安徽省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三等獎3項。主編專著4部。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在各級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SCI論文7篇,一類論文20余篇,研究論文曾多次獲國際、國家級、省部級獎勵。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風濕病分會理事、世中聯真實世界研究委員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病聯盟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安徽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委員。王桂珍:女,副主任醫師,規培生導師。臨床擅長運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關節炎、產后風濕癥、肌炎/皮肌炎、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氏病、纖維肌痛綜合征等疾病。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中醫臨床特色技術傳承骨干人才培訓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及安徽省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9部,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安徽省省級科技成果10項,如“基于miR-155/NF-кB信號通路探討中藥復方新風膠囊改善干燥綜合征患者血瘀狀態的機制研究”、“健脾益氣通絡法對干燥綜合征的療效、心肺功能影響及免疫學機制研究”等。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安徽省中醫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健康服務業協會風濕免疫分會委員,安徽省老年醫學學會風濕免疫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臨床特色技術傳承骨干人才培養對象,安徽省省級健康促進與教育專家,合肥市基本醫保門診特殊病鑒定工作專家。陳瑞蓮:女,副主任醫師,碩士,第二批安徽省名中醫學術繼承人,從事風濕性疾病臨床診療及科研工作,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關節炎、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肌炎等風濕性疾病。現為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安徽省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病學醫師分會青年委員。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項目課題、安徽省重點課題,發表論文20余篇(含SCI),主編安徽科技出版社《風濕病中醫臨床保健》一書,并參編相關叢書13部,獲得20項科研成果及獎勵。葛瑤:女,副主任中醫師,醫學碩士。安徽省名中醫工作室骨干,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病學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擅長類風濕關節炎、痛風、骨關節炎、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白塞病等風濕性疾病的診斷及中西醫治療。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發表學術論文近十篇,主編《中藥風濕病名詞術語》,參編論著8部,獲安徽省科技成果10余項。孫玥:女,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講師。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病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多年。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青年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安徽省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一批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培養對象、安徽省高校優秀拔尖人才培養對象。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外研修項目1項,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訪學;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4部,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SCI論文3篇,獲得多項研究成果與獎勵。擅長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風濕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干燥綜合征、痛風、肌炎/皮肌炎、白塞病、銀屑病關節炎等。醫學教育科室每年招收專業學位、科學學位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10余名。每年培養規培生100余人次,招收來自全省地市級以上醫院的專科醫師進修臨床。另有實習生、輪轉生學員若干名。每日安排中醫教學查房、本科高級職稱醫療查房、科室中級職稱以上人員英文講課等。每年對各級醫師進行量化考評,對高年資醫師進行定向培訓,做到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科學研究在保證出色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科室側重于以下方面的研究:1.中醫藥健脾化濕通絡單元療法治療風濕性疾病;2.中醫特色適宜技術外治法配合內科治療風濕病;3.現代中醫內科應用基礎與開發安徽省級重點實驗。現承擔國家、安徽省等各級各類科研課題及基金10余項。  收起>>

        專家列表

            • 主任醫師
            • 副主任醫師
            • 主治醫師
              科室 時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暫無出診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洞口县| 荆门市| 水富县| 临邑县| 青海省| 云霄县| 石屏县| 晋州市| 铜山县| 大冶市| 武隆县| 剑川县| 瑞丽市| 霍州市| 南昌市| 即墨市| 泰顺县| 黄浦区| 高雄县| 五华县| 菏泽市| 沿河| 莱西市| 黄大仙区| 屯昌县| 洪江市| 壶关县| 青川县| 馆陶县| 福泉市| 磴口县| 增城市| 建水县| 城步| 和硕县| 金门县| 湖北省| 盐池县| 璧山县|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