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超聲科,自1960年建立以來歷經50余年的發展歷史,多年來在超聲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下,科室不斷發展壯大,現已成為集臨床、科研、教學、高干保健等多項任務為一體的綜合科室,開展了多臟器、多手段的超聲檢測技術,對許多疑難雜癥的超聲綜合診斷水平處于省內領先、國內先進的地位。1960年在省內第一個成立超聲醫學科及開展超聲專業...
展開>>
介紹: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超聲科,自1960年建立以來歷經50余年的發展歷史,多年來在超聲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下,科室不斷發展壯大,現已成為集臨床、科研、教學、高干保健等多項任務為一體的綜合科室,開展了多臟器、多手段的超聲檢測技術,對許多疑難雜癥的超聲綜合診斷水平處于省內領先、國內先進的地位。1960年在省內第一個成立超聲醫學科及開展超聲專業方面的診斷與研究;1975年在省內第一個引進美國多功能超聲診斷儀,從此在該省開展了M型超聲心動圖的診斷;1987年在省內最早開展了細針穿刺胰腺疾病的介入診斷;1988年在省內首家購置美國惠普公司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在省內率先開展了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的先河,使心臟疾病的超聲診斷準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1994年在省內最早開展了經食管超聲心動圖診斷,為左房血栓及復雜心臟病的確定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1996年省內率先開展AQ及CK等聲學定量檢測技術,使冠心病的診斷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1997年在省內首家開展了雙氧水心臟超聲學造影的診斷技術,從而降低了先心病診斷的假陰性率,2003年省內首家開展實時三維超聲診斷技術,為胎兒先天性畸形的篩查開創了新紀元。超聲醫學科創始人肖竹影教授于1960年在該省率先從事超聲診斷工作,多年來一直是該省超聲醫學學科帶頭人,1985年及1986年分別兩次赴日研修超聲醫學工程及超聲診斷,具有精深的專業造詣及較高的超聲診斷水平,獲得了超聲診斷最高獎——“先驅者獎”的盛譽。超聲科歷經多年的發展,學科隊伍不斷壯大,2001年成為碩士研究生授權點,2004年成為博士研究生授權點,現有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4名。科室具有良好而健全的人員梯隊建設,目前全科共有醫護人員26人,其中醫生24人,護士2人。醫生中正高職4人,副高職8人,副高職以上職稱占醫生總數的46.2%,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9人,其中醫學博士后3人,醫學博士學位7人,醫學碩士學位12人,碩士以上學歷占80.8%。專科治療科室承擔院內門診和住院患者的超聲檢查和治療工作,具有國際一流的超聲診斷設備數臺,在心臟、腹部臟器、淺表器官及血管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綜合診斷水平。為順應學科的快速發展,超聲醫學科進行了學科分組,目前已經有包括心臟專業組、腹部專業組、小器官專業組、血管專業組、介入專業組等在內的多個專業組,為學科的深入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根據臨床需求,科室開展了各種臟器實性占位的穿刺活檢技術,各種臟器囊性占位的穿刺引流、治療技術、超聲引導下膽道系統置管引流技術、腹部臟器良、惡性病變造影技術及甲狀腺、乳腺等淺表器官病變的彈性成像分析技術等。平均每天檢查患者約1500余次,全年檢查患者約30余萬人次,介入性超聲5000人次。科室發展科室人員綜合素質高,科研能力強,承擔國家級課題2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課題1項,省級科研課題10項,廳局級課題及市級科研課題12項。發表國內核心期刊論著3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著13篇,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黑龍江省衛生廳新技術成果獎多項。開展的腔內超聲對直腸及肛周疾病的超聲診斷、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腫瘤良惡性的鑒別診斷、經顱超聲對新生兒顱腦疾病的診斷、頸部及外周血管疾病的超聲診斷等技術在黑龍江省處于領先地位。科室每年承擔七年制、本科、留學生、夜大專升本、進修生等多軌道的理論授課及課間實習教學任務,承擔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此外,為提高基層醫院超聲診斷與治療水平,科室多年來舉辦了多次國家級、省級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通過系統的基礎理論、臨床基本技能和實用新技術的培訓,不斷提高超聲醫生的診斷水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