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南京鼓樓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成立于1978年,是江蘇地區綜合性醫院最早成立感染性疾病科的醫院之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經成為江蘇省“十二五”、“十三五”、“興衛工程”、“強衛工程”、“醫學創新團隊”、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南京市醫學重點專科,現為江蘇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委單位,南京醫學會感染病病學分會副主委單位,2021年7月聯合南京大學生命科學...
展開>>
介紹:
南京鼓樓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成立于1978年,是江蘇地區綜合性醫院最早成立感染性疾病科的醫院之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經成為江蘇省“十二五”、“十三五”、“興衛工程”、“強衛工程”、“醫學創新團隊”、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南京市醫學重點專科,現為江蘇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委單位,南京醫學會感染病病學分會副主委單位,2021年7月聯合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和醫學院組建“南京大學病毒與感染病研究所”。感染性疾病科由專科門診和病區組成。門診設置肝病、疑難發熱篩查2個專病門診,1個發熱及疑難感染MDT門診,年門診量48000余人次,病區編制床位43張,其中重癥病床4張,年收治住院病人1500余人次。科室設置無創肝纖維化和脂肪變檢查室、人工肝治療室。現有醫護人員共37名,其中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6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江蘇省“興衛工程”領軍人才1名,南京市衛生青年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人才1名,擁有博士學位8名,碩士學位9名,教授/博導2人、副教授/碩導1人。多人曾在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意大利以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或醫院留學或進修,并與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建立了長期實質性合作關系。感染性疾病科是集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學科。臨床工作對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不明原因肝損、不明原因發熱、疑難細菌及真菌感染、新發傳染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積極探索慢性乙肝臨床治愈策略,現為珠峰計劃(中國慢乙肝臨床治愈工程)江蘇省示范基地。為解決慢性丙肝的高漏診率和低就診率問題,率先建立了非感染科的慢性丙肝篩查模式和臨床路徑。通過肝穿刺活檢及基因檢測等技術診斷瓜氨酸血癥、卟啉病、先天性肝纖維化、繼發性血色病、IgG4相關疾病等疑難肝病,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救治獲得眾多省外患者的認可,形成明顯的專科特色。在H7N9禽流感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新發傳染病的救治中彰顯專業能力,獲得多項嘉獎。作為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的“全國脂肪肝規范診療中心”,牽頭成立脂肪肝學院(江蘇分院),加入長三角脂肪肝中心區域聯盟,并作為核心單位牽頭江蘇省聯盟建設,著力解決脂肪肝健康管理與疾病診療的臨床難題,致力建設“脂肪肝多學科規范化診療一體化路徑”,建設開放、共享、高水平的臨床研究資源平臺,借力平臺向基層輻射,推廣適宜技術。科研工作感染性疾病科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專職研究人員2名,博士后2名,著重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纖維化、新發傳染病的發病機制、細菌耐藥機制等研究,近年來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國際、省、市級等科研課題20余項。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包括在感染病和肝病的權威期刊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NatureCommunications,JournalofHepatology,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等,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及及軟件著作權1項,并先后獲得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醫學科技獎二等獎,江蘇省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一、二等獎等多個獎項。感染性疾病科于2017年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織的GCP專業資格認定,目前承擔多項藥物臨床試驗研究,其中Ⅱ-Ⅲ期5項,Ⅳ期及觀察性研究項目3項。教學工作承擔南京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東南大學、徐州醫科大學、江蘇大學的教學工作,是衛生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為南京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徐州醫科大學、江蘇大學博士及碩士學位培養點,現有博導2人、碩導1人每年招收博士、碩士近10名,近年來共培養博士、碩士70余名。致力于提高省內感染科醫生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全程管理及新發傳染病的認識和診療水平,近5年共舉辦8次國家級及省級繼續教育培訓班。診療范圍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療。非病毒性肝病及不明原因肝損:脂肪肝、藥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遺傳代謝性肝病及不明原因肝損等的診治。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并發癥的處理,肝功能衰竭的人工肝支持治療。各系統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腦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肝膿腫、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敗血癥等各系統感染的診治。各種病原體感染:各種病毒、細菌、真菌、立克次體以及原蟲等所致的感染,例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腎綜合征出血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傷寒、布魯菌病、隱球菌病、曲霉菌病、恙蟲病、瘧疾等的診治。不明原因發熱:原因不明的發熱性疾病的診斷。特色技術慢性肝病長期隨訪管理:感染性疾病科建立了江蘇省慢性肝病隨訪平臺,并設立有專門的隨訪門診,目前聯合省內5家醫院共隨訪4萬余例慢性肝病患者,超過70%為慢性乙型肝炎,該平臺的建立有利于慢性肝病患者的全程規范管理。慢性乙型肝炎個體化免疫評估及治療:感染性疾病科研究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體內的多種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建立了系統的免疫功能評估體系,發現了一些可以預測抗病毒療效的指標,這有助于抗病毒治療決策的制定,從而實現精準、個體化抗病毒治療。無創肝纖維化和脂肪變性評估:無創肝纖維化和脂肪變性評估是采用瞬時彈性成像技術對肝臟的纖維化和脂肪變性程度進行檢測,是早期評估肝纖維化的重要方法,可用于指導慢性肝病的診斷與治療,也可用于量化評估脂肪肝的嚴重程度。肝穿刺活檢:肝穿刺活檢是在彩超引導下采用肝穿刺針抽取少許肝組織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屬于微創操作,安全性高,用于不明原因肝損、黃疸、肝占位等的診斷,以及慢性肝病肝臟的炎癥和纖維化程度的準確評估。人工肝血漿置換:血漿置換是一種血液凈化方法,使用機器將患者部分血漿分離出來,同時補充新鮮血漿回輸,可以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膽紅素、改善機體內環境,能替代肝臟部分功能、為肝細胞再生創造條件,是治療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疑難感染精準診療一體化:利用分子診斷、影像檢查和免疫診斷新技術如mNGS測序、Xpert快速病原及耐藥檢測、PCR、T-SPOT等,構建感染性發熱預測模型,追求疑難感染病精準診斷。針對CRE等耐藥菌采用聯合藥敏試驗、根據血藥濃度測定等精準/個體化治療。抗菌藥物科學化管理: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抗菌藥物管理理念,針對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藥物使用進行科學化的管理,規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藥物,提高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水平和治療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救治:我科收治數百余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對這一新發傳染病的診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病情評估及預后判斷模型,對該病進行個體化綜合治療。學科帶頭人吳超: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副院長,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南京大學病毒與感染病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指導各校感染性疾病專業碩士及博士研究生50余名、江蘇省“十二五”、“十三五”、“科教興衛生”工程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江蘇省臨床醫學科技專項負責人、江蘇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委員。從事感染性疾病專業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SCI收錄100余篇,包括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Hepatology,JournalofHepatology等權威雜志。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參編三部專著。相關的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江蘇省醫學新技術引進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國家軟件著作權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十三五”傳染病重大專項子課題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為10余種中文期刊及SCI期刊的編委或特約審稿人。主要研究方向:①病毒性肝炎及肝纖維化的免疫調節機制。②新發傳染病的免疫發病機制。③細菌耐藥機制與抗生素合理應用。擅長各類感染性疾病及肝臟疾病,包括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脂肪肝和其它原因造成肝損傷的診斷治療以及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與治療。李婕:感染性疾病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博士后,美國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訪問學者。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委員。從事感染性疾病臨床教學科研工作15年,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著名肝臟病雜志發表SCI論文30余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以及教育部、十三五重大專項子課題、中國博士后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省重點研發計劃等研究11項。獲省科技進步獎、省醫學科技獎、省高校科技進步獎各1項。主(參)編論(譯)著5部。主要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的臨床診療及發病機制研究,擅長各種原因引起的肝損傷,包括乙肝母嬰阻斷、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肝硬化、肝癌的診斷治療。 收起>>